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教糖客【客都原创】
教糖客
文/林作尧
旧时有一种职业叫“教糖客”。“教糖客”和“卖货郎”行业差不多。与卖货郎不同的是“货郎”以卖货为主,“教糖客”是以自制的“麦芽糖”去换取废旧物品。这些“教糖客”挑着竹制的箩筐,带上一盆自制的“麦芽糖”及少量的家庭生活用品,如针线类小物品、便药、百草油等,走村串巷去换老百姓家中的废旧物品。
“教糖客”手中持一个约长18厘米、宽6厘米的特制小钢板和一个小型的丁字锤,一进村就不停地敲响钢板,钢板便发出:笃定、笃笃定、笃定……清脆而响亮的声音。听到响声的人们,特别是小孩,就会把家中的废旧物品找出来换麦芽糖或换一些针线类物品。那个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罗浮山百草油”特别多人需要。百草油功能多、药效显著——对伤风感冒发热、去痰止咳、跌打损伤、肚痛发痧、虫咬蚊叮,均有疗效。在农村,那些具有多面生活能力的人,便被人们尊称为“百草油”。有些“教糖客”会收古董字画(这些人往往是失业的文化界和还俗的佛教人士)。
“教糖客”以麦芽糖换购废旧物品——碎布、破旧衣服、鸡鸭毛、动物骨头、铜、旧书纸、碎玻璃、玻璃瓶(要大户人家才有)……现在的人会感到十分奇怪,那些碎玻璃、破布有什么作用,今天旧一些的衣服很多人都不愿穿,由于当时工业不很发达,鸡、鸭毛、动物骨头可用来制作肥料;碎玻璃用于重制玻璃瓶、灯泡等;废旧书纸用于再造纸。那时商店出售的食品,如豆豉、菜甫、白糖……都是用旧书报纸进行包装;碎布、破衣服则用于制肩垫、鞋底……。
为了能吃一口麦芽糖,小孩经常在小溪沙砾中扒来扒去寻找一些碎玻璃、废铜或在家中翻箱倒柜寻找可换糖的物品,有些小孩甚至偷家中的铜锁去换糖吃。
那时能吃到一口麦芽糖,确实是一种口福,一种享受。“教糖客”一来,小孩子便口水直流,如自己没捡到可换糖的物品便吵着大人拿东西换糖,此时,大人便会说:“咁好食,身上的衣服脱去换。”这句话也逐渐成了一句口头禅,现在的老人仍然在说。
“教糖客”的职业虽然辛苦,但收入比较稳定。正如他们手中的钢板所敲出的响声稳定(笃定)、稳定、稳稳定。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教糖客”这个老行当,只能留在我们老一代人对童年岁月回忆
文:林作尧,(本文发表在2008年10月15日《梅州广播电视》)
作者简介:林作尧,自号桃源洞主(书斋),梅州市城北镇人,原广东梅州市岭东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梅江区(县级区)台联会永远名誉会长,梅县客家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编《西河乡情》、梅州《嘉应客家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