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有间伊氏书屋,走过百年岁月光华重放【客都原创】

伊炳荪、伊发忠叔侄合影

书屋内保存的《光绪嘉应州志》

书香浓厚,百年祖屋“伊氏书屋”

人们在梅州市江北老城区逛街时,可看到文保路与元城路交界处墙壁上张贴着“伊氏书屋由此进”的红色醒目广告纸,顺着箭头指示是北门外2号的一幢二层老民居,民居大门横联用繁体字书写的“伊氏书屋”。书屋是座中西合壁的客家民居,也是上世纪众多就读梅州中学的学生的寄宿地。“伊氏书屋”的后人大部分在外地工作,现在还在居住的人家只有伊炳荪和其侄儿伊发忠两大家。

据屋主人伊炳荪介绍,他祖父在1925年购得北门外2号的张姓旧屋,经修整扩建为现在的中西合璧式两层楼屋,取屋名“伊氏书屋”。因祖上崇文重教,近百年来祖屋后裔非常重视收集书刊。仅伊炳荪的叔父伊钦恒(华南农学院教授),收藏不少中外图书,其中有珍藏本《光绪嘉应州志》和民国年间他在大学和中学时期读过的教科书。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伊钦恒曾在梅县任教,他曾编有供学生阅读的乡土教材《梅县历史》,那时周边的群众,包括以前设在旁边的光远小学师生,经常到“伊氏书屋”借阅书刊。

据《梅州市伊氏渊源》记载:梅州伊氏于明代成化二年(即1466年)由福建宁化县迁梅县城郊大浪口定居。而今祖屋厅堂上,还保存着一块伊秉绶写的“敦重” 木匾成为文物,伊秉绶(1754—1815)福建宁化城关人,清朝乾隆五十四年会试中进士,曾任惠州和扬州知府、授刑部主事等职,是清代大书法家,素有“南伊北邓”的美誉。1990年3月16日,羊城晚报(海外版)报道了《 梅州发现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写的匾“敦重”》, 此后“伊氏书屋”受人关注。

1966年秋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书屋的图书没有受毁损,这应归功于伊炳荪和当时在梅州中学读高中的伊发忠保存了书屋的藏书。据伊炳荪说:书屋藏书中有一本抗日战争时期军队出版的杂志,杂志内有他姐夫王志凌的军事论文。文革时,为了不株连亲属被他烧毁了。可喜的是书屋还保存有伊炳荪的大姐伊翠英(毕业于梅县女子师范学校)的刺绣作品《狮》《鸟》两幅。王志凌梅县松源镇人,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团长1980年后,伊炳荪把其中《鸟》交给王志凌的儿子王崇欣(惠州学院中文系教师)作留念。而今《狮》还在书房中展出,引起参观人的关注,有人拍照上网传阅。

叔侄合力,寻找快乐管理书屋

伊炳荪叔侄两人受家族文化的影响,做自已喜爱的事,看书写作和藏书。他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就买来电脑写作,经常与志趣相投的文友在“伊氏书屋” 座叙交流,寻找快乐。

今年82岁的伊炳荪,曾经历过多种职业。1954年,他毕业于梅县岭梅财经技术学校,同年10月分配到北京公安局工作,因水土不服1955年夏经领导批准离职回家乡。他回到家乡后曾任梅城金山街道办事处团支部书记,梅县法院陪审员兼梅县搬运职工学校教师,1958年分配到梅县金山小学任教兼团总支副书记,1962年精简压缩回乡。1963年担任梅城金山民办小学校长。1968年文化大革命初期调金山街道塑料厂、五金厂、工程队、土纸厂、综合厂任厂长和队长等职。他退休后,喜作诗词,主编有《梅州市伊氏渊源》,他有文章向报刊投稿发表。伊炳荪爱书藏书和管理“伊氏书屋”的事迹,入录“梅州十大公益人物” 受表彰,2017年2月23日,梅州日报作专道导。

今年71岁的伊发忠,身残志坚。他3岁患小儿麻痹症而导至左腿残疾不能行走。超龄入学的他在光远小学、梅州中学读书时因学习成绩优异,曾评为三好学生,还担任学习委员。他高中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那时大学不招生。为了生活,他拖着一条残疾的左腿在家乡曾当过建筑小工和街道五金厂锻工。曾任街道厂模具工、街道五金厂塑料的厂长。30年前,他受聘为梅州市民政福利厂厂长,因业绩突出而推选为梅州市政协委员。他钟爱文学,读中学时曾是《新梅中》校刊通讯员、绘画员。他离开学校后,除了向报刊投稿外长期任梅州中学各届校友联络员和《梅州中学“老三届” 毕业40周年纪念册》和光盘编辑。因他钟爱文学坚持笔耕,有文章在报刊发表,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残联分会会员。

改革开放后,他们在祖屋旁各建了幢自己的楼房。为方便整理、保管“文革”劫难后留存下来的祖上书刊,两人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购书、看书、管书上面了。随着前来看书、借书的人越来越多,为充实书刊数量,伊炳荪索性每月从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到书店或街边地摊买各类书刊,他还与熟识的废品回收店联系:如若收到有旧书刊,就以高于收购成本价转卖给他。

为更好的管理好藏书,从2015年开始,他们把书屋的书归类,在电脑里建立藏书档案,制订来宾签名、各界人士赠书、借书登记、读者留言。有上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参观采访书屋,主人会拍照留念。

图书对外开放,免费借阅。伊炳荪向借书的人说:“只要你们喜欢看,就可以借去,不用租钱,但一定要记得归还”。书屋周边的罗姓、杨姓、李姓等老人、小孩成了伊炳荪家的常客,送水、送煤气的工人也不时会来借书看,而每次伊炳荪及其家人都会热情招呼,让他们自主择书。到了假日有学生到书屋看书,特别去年春开始,有嘉应大学和几间中学读书的学生们前来参观看书。

   社会各界人士关心“伊氏书屋”

“伊氏书屋” 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2016年2月4日,梅州日报刊登了《爱书老人变祖屋为书屋》文章,好些文学爱好者是在报刊和网页上看到的信息后前来参观“伊氏书屋”。 如梅州侨乡月报主编刘奕宏特专程来参观、客家文化学者赖俊权前来采访宣传等。2016年9月,梅县博物馆的朱迪光馆长亲自带电视台的几位记者前来采访书屋,在梅县电视台“老街故事” 节目介绍了“伊氏书屋”。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拟再版华南农学院伊钦恒教授编著的园艺专业书《花镜》。为此征求家属意见,出版社的叶先生与梅州日报社联系寻找伊钦恒家属,叶先生先寻找到伊炳荪,伊炳荪再与居住在佛山的伊钦恒儿子伊昕荪联系。因伊钦恒年老已故,2016年6月伊钦恒的儿子与出版社签约再版《花镜》合约。

有些人知道伊炳荪叔侄俩买书藏书、免费外借书的事情后,也有人赠书给他们。我与伊炳荪是文友,送有书刊给书屋,还介绍文友到书屋参观,也有文友赠书给书屋。程儒章老师、伊炳荪的学生和朋友等捐钱、赠物给“伊氏书屋”。

送书赠书的人有:嘉应学院的肖文评教授、周云水博士、何日胜教授、图书馆客家资料室负责人罗铿;梅州籍人程儒章、张汉廷、邱青、林作尧、张报采、张长兴、张小健、刘波中、严立平、魏金华、安国强等约百位著书人。书画家廖晓鹏、梁雄胜、张小冰等送书给书屋。

嘉应学院的何日胜教授送一套自已多年来出版的旅游专著给书屋。北京的冯秀珍教授(女)到梅州开会期间特送她的几本客家文化专著给书屋收藏。收藏人士大埔县人李惠明等送旧时客家民俗用具及书籍给书屋。雕刻家廖伟佳(笔名“亩人”)免费为书室刻收藏印章,还送有书刊给书屋。梅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严立平除送自已的专著《蒲风传》外还送藏书数十本给书屋。梅江区作家协会主席罗雄在梅州中学校友会黄力吉的陪同下前来参观并表示下次来时会赠书给书屋。松口籍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沧原特送《古镇松口三部曲》及他著述的文集一套给书屋收藏。兴宁市的文学爱好者张长兴、张发涛、刘波中等到梅州市参加姓氏文化会议后,特前来参观书屋。

这些赠书人中好些都会在门前和书架前与伊炳荪叔侄留影,有人还用微信和博文在网页上发给文友。如福建省女作家邓一笑看了何日胜教授微信后,依信息找到了“伊氏书屋”,送她著的《尘世帐单》2本和部分地方文史书给书屋收藏。刘特开是梅州市农校退休老师,70年前他就读梅州中学时住宿在“伊氏书屋”,他看了梅州日报的文章后特送两本自已的专著《青山留足迹,花果满枝头刘特开柑柚科研论文集》给书屋收藏。今年88岁的原梅州市宣传部副部长胡希张作家,特托人赠书给“伊氏书屋”。

梅江区金山办事处文化站的刘建新同志参观了“伊氏书屋”。他把书屋的情况汇报领导,市县文化部门,市县市县文化部门的领导特前来“伊氏书屋” 参观,并拨款修饰书屋增添设备。

“伊氏书屋” 焕新颜

近时,“伊氏书屋” 的二楼经过整修,整座房子的天面加盖一层彩瓦,目的是防水,能更好地保护屋内的藏书。

楼上的上下厅和部分房间分别成为藏书室、客家民俗展览室。还有伊钦恒教授书室,书室中有伊教授曾用过的家具、书籍等。客家民俗展览室内有旧时客家人的生活用具,其中有数块老城墙的城砖,城砖上刻有烧制城砖的年代。

二楼上厅挂有本屋伊氏历代祖宗画像照片及祭祀神桌。二楼下厅挂有书画作品,有一张书画练习桌及“文房四宝” 实物,墙上挂有名家黄秉良、郭劭、廖加政等书画作品;有叶选平为梅岭财经技术学校建校50周年亲笔题词,还有一幅台湾彭淦波题词。楼下的上厅有几台麻将桌供人们娱乐。上厅左边房间为健身房,内有健身器材。

藏书室中有不锈钢书架6个,4个木质书橱、2个铁质文件柜。书橱和文件柜内存有地方文史书刊和各姓氏族谱、家谱。其中有两个旧书橱分别保存有60年前梅县岭梅财经技术学校的“会计帐本”和 “学生档案资料”; 梅县岭梅财经技术学校停办后学校资料由私人保管,伊炳荪保管了这些资料,他认为这些资料日后也许成为文物供文史部门有用的资料。

楼上的“伊氏书屋工作室”还有配电脑、打印机,方便研究地方文史和姓氏文化的文化人士查阅资料。

外大门旁边的客厅“悠园”还有6个不锈钢书架,书架的书方便客人阅看且可外借。订有《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梅州电视周报》《今日兴宁》《老年日报》《客都旅游》《客家人》《梅州侨乡月报》等,这些报刊分别挂在客厅的墙上供人阅览。

“伊氏书屋”经过几十年的购置藏书从最初的约千册到现在藏书一万多册,各类报纸约3万张。书架上摆满了政治、经济、历史、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实用农业技术和少儿读物等各类书刊。其中有供儿童阅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版的连环画。

光华重放,书屋成为爱书人的精神乐园

而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大部分年青人在智能手机上阅看新闻、读小说已成为时尚,为此阅读纸质书刊的人逐渐减少。但传统的纸质书刊还是有人阅读的。

我问伊炳荪为何会想到将收藏购置的书免费供人外借阅读时。伊炳荪说:“我的住居虽简陋,但我们叔侄两家人的同学朋友都很喜欢前来谈天说地和阅读书刊;有文友来座叙交流,能够使我们这些老人们寻求自己乐趣,这也是养老休闲的一种形式。同时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读书风气。我的曾孙女和附近的小孩们,因为受大家的感染,他们会从书架上拿自己喜欢的小人书(连环画)来看。古人有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智。这些书不但我自己看,也让大家看,扩大了书籍的价值,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祖屋取名‘伊氏书屋’,我算是让祖屋实至名归了。”

“伊氏书屋” 右边房间后门与巷道相连,近巷道的一个房间在几年前改建为小店卖狗肉,小店的营业时间为晚上六时至深夜。现在“伊氏书屋”白天有文化人士在此聚会交流和阅看书刊,晚上楼下的小店经营夜市,成为梅城老街的一处亮丽风景。

作者:梁德新(笔名梁豪),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

原标题:百年书屋光华重放——书屋传承人伊炳荪叔侄爱书藏书事迹感人

(0)

相关推荐

  • 刘如君║我那平凡的老母亲(散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是世界上最诚挚的爱,母爱令人终身难忘.每年的母亲的生日那天,不管怎么忙,我一定会抽空回到我儿时的农村老家,(要知道,她老人家在农村习惯了,在城里住不惯,所有一直不肯搬到城里 ...

  • 梁德新║曲折的读书路与我的写作历程

    曲折的读书路与我的写作历程 文/   梁德新 我是个平凡的人,中学退休教师,如今年届七十,数十年来读书爱书伴随着我的人生历程.我对客家文化有兴趣,在我退休前后的二十年间,在客家文化园地里耕耘,先后任市 ...

  • 刘如君║颂梅州美好家园(组诗)

    <颂梅州美好家园> 贫穷落后不回还,富庶繁荣锦绣妍. 辟地开天无可比,招商引凤尽欢言. 奔康致富家家乐,协力同心事事圆. 稳定安全居乐业,和谐生活笑开颜. <参观客家博物馆> ...

  • 刘如君║《全民战疫》外两首(诗)

    全民战疫 新冠病毒袭人间, 全国军民立誓言. 狠铲瘟魔还正道, 迎来春色焕芳颜. 赞梅州医疗队再次出征 全民战疫志冲天, 夺秒争分奋向前. 共克时艰欣陷阵, 迎来胜利尽开颜.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 ...

  • 梁德新║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梁德新 如何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我是依自已的兴趣爱好去生活的. 我退休已12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儿子家.现在我的孙儿们已读书,烧火煮饭买菜的事由妻子负责.远亲不如近邻,我与邻居和睦相 ...

  • 梁德新║我参加梁氏宗族文化研究二、三事

    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人,中学退休教师.如今年届七十,数十年来读书爱书伴随着我的人生历程.我对客家文化有兴趣,在我退休前后的二十年间,在客家文化园地里耕耘,先后任市级刊物<客家人>& ...

  • 刘如君║潮塘千年古梅

    朋友,您知道我们梅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梅花是我们梅州市的市花!梅州更因潮塘千年古梅闻名于全国.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书坑潮塘一座偏僻的山坡上生长着一株了不起的千年古梅.这株千年古梅被大家亲切地称 ...

  • 李能晟‖回不去的岁月【客都原创】

    回不去的岁月 文/李能晟 "小李子,好久不见,近来可好?"在一个守夜值班防疫的晚上,听到微信语音熟悉的话语,勾起自己的回忆和感慨.我行年五十有九,工龄四十年,差不多讲退休了,好命歪 ...

  • 张长兴‖艰难岁月话抽烟【客都原创】

    艰难岁月话抽烟 文/张长兴 记得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我这"老烟鬼",可是抽得十分艰辛.我才五六十元工资.老婆务农,收益菲薄:父母分开过,每月要负担:儿女尚小,正需花钱:仅 ...

  • 丘峰II发上岁月【客都原创】

    文/丘峰 男人与女人毕竟不同.男人素来对自己的头发没有多少兴趣,哪怕是"地中海"或者"电灯泡",一般都不会感到悲哀或者凄凉:女人却喜欢在头发上翻花样," ...

  • 严立平II一到湾下莫问姓,我从故乡客都大桥走过【客都原创】

    半掩琵琶,弯弓待发:豪情逸兴,长留水天.一座新颖的客都大桥飞越梅江. 戊戌初秋,晨风渐凉:我从大桥走过.这时两岸设施仍待完善,只有另类行人和另类车辆造扰.这是暂时的清静,用不了多久又是熙熙攘攘.正如梅 ...

  • 【男人40走过的岁月】CD1‖顶级人声,至尊收藏,极品环绕靓声

    【男人40走过的岁月】CD1‖顶级人声,至尊收藏,极品环绕靓声

  • 【横街直路】交通路 走过百年繁华依旧

    [交通路]位于江汉区中山大道东南侧,江汉路以西.东南起花楼街,西北至中山大道.长约198米,宽10米.长方形麻石人字路面.两侧多3-4层楼房.筑于1916年前后,由当时任湖北督军的王占元拆房辟路而成. ...

  • 回顾所走过的岁月

    回顾所走过的岁月                                                       刘述涛 四十年前,我刚好八岁,八岁的我有好多事情都烙在我的心里,现在一想起 ...

  • 【情感美文】一曲琵琶知音少 百年岁月感慨多

    一曲琵琶知音少  百年岁月感慨多一曲琵琶,一声清唱,一阕清词,一缕轻愁,流转了百年,逸散了百年,微醺了百年.轻轻翻开沾满尘埃的那一帘黄卷,千年前遗落在古人笔端,墨迹未干的远影清梦,沉睡在前尘未完的寄语 ...

  • 一曲琵琶知音少百年岁月感慨多

    一曲琵琶知音少  百年岁月感慨多一曲琵琶,一声清唱,一阕清词,一缕轻愁,流转了百年,逸散了百年,微醺了百年.轻轻翻开沾满尘埃的那一帘黄卷,千年前遗落在古人笔端,墨迹未干的远影清梦,沉睡在前尘未完的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