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考点】考纲重点之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四)

01

痰饮的病理属性是(多选)

A、本虚标实
B、标实致虚

C、阳虚及阴

D、阳虚阴盛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AD。痰饮的主要病机为肺、脾、肾功能失调,不能运化水液,津液停聚为患,其病理多由本虚与标实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存在(A对),本虚为阳气不足(阳虚),标实为水饮留聚(阴盛),故为阳虚阴盛(D对)。

02

饮邪停于胃肠称为(单选)
A、痰饮
B、溢饮

C、支饮

D、悬饮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A。饮证包括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痰饮为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肠胃(A对)。溢饮为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汗不出,或伴咳喘,属饮流肢体(B错)。支饮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聚于胸肺(C错)。悬饮为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D错)。

03

饮邪停于胸者称为(单选)
A、痰饮
B、溢饮

C、支饮

D、悬饮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C。饮证包括痰饮、悬饮、支饮、溢饮。支饮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C对)。痰饮为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肠胃(A错)。溢饮为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汗不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B错)。悬饮为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D错)。

04

治疗饮证的总则是(单选)
A、发汗
B、利水

C、逐饮

D、温化

E、祛湿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D。治疗痰饮病,其总的治疗原则为“以温药和之”(D对)。因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通过温阳化气,可杜绝水饮之生成。就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同时,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水饮壅盛者,应祛饮以治标(C错);阳微气虚者,宜温阳以治本;在表者,当温散发汗(A错);在里者,应温化利水(B错);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之;如属邪实正虚,则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清并用。由此可见,发汗、利水、逐饮等,亦为痰饮的治疗方法,但并非总体治疗原则。

05

运用攻下逐饮治疗痰饮,可选用(多选)
A、甘遂半夏汤
B、椒目瓜蒌汤

C、葶苈大枣泻肺汤

D、己椒苈黄丸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AD。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病证,多因素体脾虚,运化无力,复加饮食失节,或因感受湿邪,致脾阳受损,水湿失运,停于胃肠引起;攻下逐饮治疗痰饮的饮留胃肠证,方用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AD对);前方攻守兼施,因势利导,用于水饮在胃;后方苦辛宣泄,前后分消,用于水饮在肠,饮郁化热之证。椒目瓜蒌汤(B错)主治悬饮之饮停胸胁之证;葶苈大枣泻肺汤 (C错)主治支饮胸满者。

中医内科学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2道)
第三节  痰饮(一)
考点一痰饮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痰饮的概念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
2.痰饮的历史沿革
(1)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痰与饮并提为痰饮,并将痰饮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如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广义痰饮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证。该篇所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提示血滞也可生痰。
(2)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创立了治痰名方温胆汤。
(4)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百病中多有兼痰者”的观点,首创“痰来瘀血,遂成窠囊”之说,注重痰瘀同病。
(5)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强调了脾肾在致痰病因中的主导地位。
(6)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之说,丰富了张景岳的脾肾痰饮思想。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主要重点掌握《金匮要略》对痰与饮的论述,了解痰饮的概念。
考点二痰饮的病因病理
1.病因
痰饮的成因为感受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
2.病机
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津液停积,变生痰饮。水液的运行与脾肺肾三脏有关,如三脏功能失调,肺之通调涩滞,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职,则三者互为影响,导致水液停积为饮。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要。
3.病理性质
论其病理性质,则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积为患。中阳素虚,脏气不足,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因水为阴类,非阳不运,若阳气虚衰,气不化津,则阴邪偏盛,寒饮内停。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主要考查痰饮的病理属性及其所涉脏腑:肺、脾、肾三脏,可结合癃闭、水肿、肺胀的病因病机来学习。
考点四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的鉴别诊断
痰饮(狭义)的病因是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由于虚实主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1.脾阳虚弱
症见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治疗应温脾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利水饮。药用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
2.饮留胃肠
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疗应攻下逐饮,方用甘遂半夏汤,攻守兼施,因势利导,药取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借甘遂、甘草相反相激,祛逐留饮。
考点点拨
此考点需重点掌握两者不同的病因病机及选方思路。
考点五痰的疾病转化
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为津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从形质言,饮为稀涎,痰多厚浊,水属清液,湿性黏滞;从病证言,饮之为病,多停于体内局部,痰、湿为病,无处不到,变化多端,水之为病,可泛滥体表、全身;从病理属性而言,饮主要因寒积聚而成,痰多因热煎熬而成,水属阴类,由于导致发病之因不一,而有阳水、阴水之分,湿为阴邪,但无定体,可随五气从化相兼为病。合而言之,因四者源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
考点点拨
此考点熟悉痰、饮、水、湿四者不同表现特点即可。
考点六痰饮的临证备要
1.扶正与祛邪相宜
因攻下伤正,因此在攻下之后又当扶脾益气以固其本。
2.注意病证转化
痰饮的转归,主要表现为脾病及肺、脾病及肾、肺病及肾。若肾虚开阖不利,痰饮也可凌心、射肺、犯脾。另一方面,痰饮多为慢性病,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且饮积可以生痰,痰瘀互结,证情更加缠绵。故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治疗。
3.关于痰的形质
根据痰的形质不同,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本节痰饮属有形之痰的范围。古人所谓百病多有兼痰者、怪病多从痰治等,多指无形之痰。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为2017年新增考点,了解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