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继续介绍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

前面我们讲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分为前后两段,前一段是以《逻辑哲学论》为中心,而后一段是以《哲学研究》为中心。

前一段维特根斯坦以“逻辑”为中心,把世界分为“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而这条分界线就是“逻辑”,维特根斯坦说:逻辑充满了世界,世界的界限也是逻辑的界限。

而后一段维特根斯坦是以“语言”为中心,尤其是日常语言,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构建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另外《哲学研究》的写作风格和前一本也有很大的差异,《逻辑哲学论》语言非常的简练、精确和逻辑严密,只有70多页,思想非常深邃。

但后一本《哲学研究》语言上更加琐碎一些,思想表达也更加模糊。今天我们简单来对比维特根斯坦前后思想的主要差异,看维特根斯坦是如何实现自我颠覆的?

如果前一本《逻辑哲学论》是以“逻辑”为基础的,而在逻辑背后,显然是西方哲学对“理性”的崇拜。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比较注重理性。在古希腊中,逻辑这个词来源,就是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而逻各斯其实就有言语、逻辑和本质的意思。

在人类古代文明中,主要有三个方向: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以印度为中心的印度文明、以古希腊为起点的西方文明。

第一个华夏文明,是以“实用主义”为主,注重经验、直觉在认识中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经典,尤其是《道德经》中的“道”很大程度上隐喻自然之道,大自然的变化和规律。有直觉和经验的成分,而儒家思想更是充满了实践智慧,这种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为的思想中,知识虽然不是确定的,但是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第二个方向是印度文明,是以“虚无主义”为主,他们认为,我们无法获取确定的知识,说明世界存在某种虚无性,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其实是一片虚无。

而古希腊在实用和虚无之外找到了第三条路,那就是:理性。感官和直觉无法获得百分百确定的知识,但是理性可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区分了现象世界和理念的世界,相较于现象世界的虚幻和不真实,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本质和、精确的,并且,认为我们可以凭借理性去认识理念的世界,而在此之后,西方哲学就沿着理性的道路越走越远,而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思想,显然是秉持了这种“理性”的精神,并且通过语言分析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所以,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逻辑是世界的边界,以“逻辑”来区分了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世界。

但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研究》中,显然,他已经看到了逻辑和理性的局限性,以及狭隘,并由此进行了自我批判和反驳。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说:“世界被一种光环包围,它的本质、逻辑呈现出一种秩序,是事实上的世界先天秩序。我们在这样一种幻象之下,认为命题概念、词语、证明、真理、经验等之间存在的秩序。这个秩序是一个所谓的超越概念之间的超越秩序。

当然正好相反的是,如果这些词汇,语言,经验,世界有着一种用法,它也必然和桌子、灯、门这些词汇的用法一样谦卑。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看到了维特根斯坦反思自己语言学思想的一个缩影。维特根斯坦在前期认为,可以通过语言的逻辑来把握世界的本质,但是这是一种幻觉,不仅如此,他更进一步认为,这个目标是任何人都无法实现的。语言的本质上是一个游戏,在哲学里貌似崇高不朽的词汇,和普通词语比较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看到了逻辑之外,更加广阔的世界,意识到那种对语言结构的逻辑分析,对于活生生的语言来说,是过分狭隘了。就像他在《哲学研究》中说的:一个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但是语言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本质和意义,语言是一种游戏,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

所以,从上面我们其实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前期的思想,更注重理性、逻辑,认为通过语言的逻辑,通过理性可以解释世界的本质,这种思想本书开辟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语言分析哲学,但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颠覆,认为之前的思想有严重的错误,并进行了推翻,从本质主义转向了反本质主义,从注重理性和逻辑,转而更注重直觉、经验和实践,这不得不说也是维特根斯坦对自我的一种超越。

一 End 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