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记》由真田广之 ,泽口靖子、宫泽理惠、武田铁矢、高岛政伸、绪形拳、阵内孝则、片冈孝夫等领衔主演,主要从足利尊氏的视角讲述了从镰仓幕府灭亡到室町幕府初年这段动荡年代。《太平记》将极度混乱的南北朝作为背景;以极具争议的足利尊氏作为主角,这在大河剧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也绝非容易处理的题材。但事实证明,《太平记》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大河剧之一。
时代背景
1991年的世界总体来说是极不太平的,在中东地区,美国发动名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出兵打击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在巴尔干地区,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为导火索,南斯拉夫爆发了惨烈的内战,在东欧,曾经叱咤风云的军事集团华约宣告解散,随后12月25日世界唯二强大的超级国家苏联宣告解体…………
这一年对于日本社会来说同样暗流涌动,一方面这个时期是日本经济黄金时代的最后余晖,是泡沫经济破碎的前夜。这在客观上为日本社会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因此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经典的大河剧,而《太平记》正是90年代早期作品中的佼佼者,不仅口碑过硬,亦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率。或许是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动荡局势使得《太平记》的播出颇为应景,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当时人们不安焦虑迷茫渴望太平的那种复杂情绪。
《太平记》观后感
所谓《太平记》,顾名思义便是要祈求太平之世而结束战乱纷争。在看完《太平记》全集后,个人觉得《太平记》相比其他很多大河剧最触动我的是一种悲悯的情怀,王侯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固然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浪漫,但却总感觉缺少了那一份人情味。混乱的时代固然是英雄绽放魅力的舞台却也是普罗大众的修罗地狱。
《太平记》宣传海报
《太平记》前期对于镰仓幕府末年到倒幕战争这段时间所用的笔墨颇多,如剧中有这样一幕,在镰仓的街道上,一个带着佛物的僧侣经过,路上的行人视其若神明都自发地跟在僧侣后面,这时候,幕府执权的大驾经过被挡住了去路,执权的侍从肆意暴打甚至砍杀眼前挡路的人群,但人群竟不为所动,仍如痴如醉地跟随着僧侣。
对僧侣敬若神明的镰仓民众
这一片段可谓入木三分地反映了时代之悲哀,正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已经无所寄托,所以只得将最后的希望放在神明佛像等物上,现实生活的绝望已经将让许多人对神佛的崇拜到了痴狂的地步。而当时镰仓幕府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日本社会在经过三次极其艰难地元日战争后损耗极大,实际把持幕府的北条氏为了巩固统治,一方面党同伐异清洗异己,由于牵连甚广,一时间人人自危,另一方面北条幕府加重税收和劳役令国内民怨沸腾……同时,新兴的武士阶层不满幕府的打压,极渴望摆脱幕府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为此他们大举扩军备战互相攻伐,使得当时原本就并不发达社会生产雪上加霜,恶党横行,路有饿殍,可以说整个时代都笼罩在可怖的黑暗中。《太平记》全剧配乐总体基调恢弘大气,却深深透露出一股悲伤无奈,极好地烘托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暗示着各路人物纵然竞相华丽登场但善终者寥寥,既然身处于舞台中央,亦休想轻易全身而退。《太平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因为叙事节奏和人物戏份的关系,除了本剧主角尊氏外,前期人物如后醍醐天皇、日野俊基、护良亲王、佐佐木道誉、新田义贞、足利直义、楠木正成、高师直、忍者右马介、阿石、北条高时等均刻画得非常饱满立体,令人印象深刻。但本剧后半部分出场的人物因为戏份太少和叙事节奏过快的问题,有很多确实都没有交代清楚。比如足利尊氏之子足利直冬作为后半部分剧情的重要人物,其在九州的故事线非常不完善,使得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很可能就会看得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可能是为了节约成本,后半部分的战争场面大量套用前半部分的镜头,这使得眼尖的观众非常出戏。足利尊氏在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本剧将足利尊氏洗的非常白,几乎可以说是一朵白莲花了,如果不结合历史,套用当下流行的话,那很多观众可能都会说:“哥哥这么好,哥哥有什么错***?”因为在《太平记》里,基本上所有不光彩的事都被定性为足利尊氏不得已而为之。剧中尊氏背叛镰仓幕府是被后醍醐天皇的“太平之梦”感动,之后背叛新政则全然因为被后醍醐天皇所迫。之后兄弟阋墙时期,尊氏在南北朝之间反复横跳的行为也都统统被处理为无奈之举,然而事实上,即便抛开武家的传统思想,即便是在相对包容的现代社会,这一连串操作也应当说是相当的“无节操”了。只能说尊氏靠着反复操作成功笑到了最后确实是个幸运儿。《太平记》亦塑造了许多“惊艳”的角色,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便是少年“花将军”——北畠显家,剧中显家由女演员后藤久美子扮演,扮相非常英气,可谓一位从画里走出来的翩翩美少年,显家每一次出场都很出彩,一曲《兰陵王入阵曲》之舞更是成为了整个大河剧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一幕之一,美中不足的是该人物塑造得有些扁平,忠君爱国爱父又弓术超群的少年将军,给人感觉上更像是一位几乎堪称完美的战神而不是一个复杂多面的人。唯独在“显家成佛”这一集中,显家千里奔袭与尊氏决战,自知胜算渺茫与父亲含泪诀别,这一集颇为令人感动,北畠显家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第一次流露出了些许的胆怯与恐惧,而可悲的是,当神性褪去,也便是显家的凋谢之时。而被后世称为“大楠公”的楠木正成在剧中本想悠然隐于庄园田埂之间,却为了后醍醐天皇的“大志”毅然起兵勤王响应,入深山坚守千早城几乎自杀式地吸引了镰仓幕府的主力,从而使得各地尊王武士有机可乘,可惜建武新政昙花一现,楠木正成很快又被卷入后醍醐天皇与足利尊氏的“君臣之争”,面对声势浩大的足利叛军,楠木正成自知回天无力却仍和弟弟楠木正季为拱卫建武朝廷流尽了最后一点血,并留下了“七生报国”的故事。显家之父北畠亲房的刻画也在这一集达到了高潮,亲房在得知儿子败亡消息后最初强作镇定,但之后崩溃到声嘶力竭的表演令人动容。《太平记》中盛极一时的北条一族最后在东胜寺集体自尽的一幕也成为荧幕史上一个经典片段,“北条氏九代繁昌竟一时而俱灭,源氏多年之蛰怀一朝得开”,这一幕令观众内心震撼之余亦不禁感慨世事盛衰无常。《太平记》中新田义贞和勾当内侍的爱情也颇为动人。最是无情帝王家,勾当内侍苦恋后醍醐天皇,最后却被后醍醐当礼物送给新田义贞,义贞本是木讷之人却在内侍最落魄失落之际给与她最温柔的关爱。英雄美人的爱情故事总是不会过时的,但新田义贞是一位悲剧英雄,其在出征北国前与内侍一别成永别的那一幕,成了日后许多观众的“意难平”。本作主角足利尊氏的感情线总的说来有三条线,尊氏与“白拍子”藤夜叉、尊氏与赤桥登子、尊氏与判官佐佐木道誉。尊氏与腾夜叉的故事类似于青年放荡公子与情窦初开的舞女的一夜之情,剧中的尊氏对腾夜叉母子实在是有些凉薄,颇令人心寒。尊氏与登子之间可谓是相敬如宾,但两人的关系更似盟友总感觉少了份激情。但剧中的登子由大河剧著名美女泽口靖子扮演,颜值相当之高,以至于观众常常调侃尊氏表里不一,一开始信誓旦旦地对母亲说:“孩儿高氏,绝不娶北条家的公主!”但尊氏初见登子便惊为天人后很快娶其为妻。但话说回来,面对如此美丽的赤桥登子,又有几个人能不心动呢?与前两条感情线相比,足利尊氏和佐佐木道誉的感情互动最多最炽烈,以至于很多人戏称佐佐木道誉为“佐佐木誉御台”(御台指将军的正室)。佐佐木道誉在剧中是极善于见风使舵之人,其左右横条的能力完全不亚于尊氏。可每当尊氏有难,佐佐木道誉却总义无反顾地站在尊氏这一边,默默支持着尊氏。而尊氏每次遇到人生的重大关头都必召佐佐木道誉共商大事。两人之间的日常互动也是“基情满满”,相当的甜。
尊氏与佐佐木的感情线为这部总体基调悲壮压抑的大河剧贡献了许多轻松愉快的片段,效果绝佳。
《太平记》的叙事节奏是本剧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前期的节奏缓慢并引出了相当多的支线,但后半部分却直接开上了“高速”,快得有些突兀,前半部分的许多支线要么没了后文,要么就草草了结。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可能确实是因为前期的预算透支,以至于后期不得不加快节奏来控制成本,而另一面大概是因为没有吉川英治原作的支撑。
全剧最为节操但却唯独对足利尊氏专一的判官非常地反差萌
从故事角度上说,《太平记》的故事内核便是一位有志青年足利尊氏原本要当时代的弄潮儿乃至建立一个太平之世,但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位有志青年被磨平了棱角与锋芒,从主动出击变为被时代所裹挟,成为了人们眼中那个时代的所谓大赢家、所谓“幸运儿”。而《太平记》成功让这个故事从古籍里活色生香地走了出来却又极好地保留了“古典之美”。让人们仿佛在品“书中事”,在看“画中人”,也正是如此《太平记》在浩大繁杂的大河剧体系中始终经久未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