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哥的“观”(六):扩大自己的认知圈(中)
大家好,我是六哥。
为了更好的让大家了解我,从9月7日开始我讲一些我的价值观念,没有想要强迫谁去接受我这些观念,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我自己找到同样观念的人。然后一起做事,合作、投资、创业等等。
前几次我讲的超链接,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得一些空闲,继续写写扩大自己认知圈的事。
今天写的东西看上去可能像软广告,在推销我之前办的修习营。但真不是,而且我很大的可能不会再办第三期修习营了。具体原因后面有空再说。
我聊下我是如何扩大自己的认知圈的。
我在2014年底开始自己创业的,然后时间就变得比较自由。虽说是自由,但压力是很大。不忙的时候我总是去想一个问题,怎么才能扩大销售。
当时看了一些什么创业的书,有一个漏斗模型,比如先要让多少人看到,然后多少比例的人会产生购买意向,最后多少比例成交下单。我做的是工业软件,我大概花了3个月时间,才明白这些方法在B2C的商业模式中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有统计学的意义。我这个是B2B的,一个月可能才拜访两三个客户,根本用不了。但是我也不是傻子,虽然这个是2C的,一定有2B可以借鉴的地方,然后用起来。当时自己写相关的公众号,拜访客户时候居然有人是我的关注者,这样最后下订单的概率会大一些,这种2C的做法,居然也起到一些作用了。(这里要插一句,这种借鉴,后来想来,勉强可以算作升维之后再降维的做法,但当时自己完全是没有意识到的。)然后还非常注重客户关系的维护等等,但是即使这样做,也没有给我的事业带来很大的成功。
我就回过头来再审视这个漏斗模型,审视了一两周吧,说实话,当时真找不出这个模型的任何问题。就不了了之了。
既然书本上学不到如何扩大销售,就去“社会实践”吧。接着大概一年多的时间,我积极参加了很多行业内的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活动,结识各种行业大咖、高手,跟他们学习。确实在其中学到了很多。比如如何才能争取约见到大咖并单独交流?比如如何在公众场合处理矛盾尴尬的事情?但对于如何扩大销售,他们能帮忙的就是在遇到相关需求的时候给我介绍下(这点我已经十分感谢),但是没有解决我心中的疑惑。然后这个事情就搁置在那里了。后来只是通过行业内的一些“关系”浑浑噩噩有一单没一单的做下去,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事业能够起飞,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公司关门大吉。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插曲,就是在谈论企业管理的时候,他们会谈论人的心性问题,推崇一些稻盛和夫的企业管理方法,还有人推荐孔子的著作。当时听起来挺扯淡的,这些东西这么虚,有什么用?不如一些管理技术,一些表格文件规范。而且作为一个“海归人士”,当时心里是比较排斥这些虚的,更相信实实在在的技术方法。但我闲下来的时候,总归要做点事,就在相对空闲的时候,我读了这些书。这些书给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大门。当时读完后觉得,哇噻,好牛X,但是说实话怎么用?不知道。也就搁置在那里了。
然后公司生意难做了,客户那里说公司没有预算。当时我想的是这些企业老板真没有眼光,智能制造、工业4.0这种大趋势看不到吗?不升级等着自己被淘汰吗?反正基本上都在抱怨别人没有眼光。后来才知道,国家给予的一些智能制造的补贴没有了,企业采购工业软件的意愿下降了。这个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所谓行业政策的力量。(后来就见多了,什么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等产业政策,然后到现在什么培训行业,房地产等等。)
然后我明白了,这个扩大销售的问题解决了,就是做政策鼓励的行业,这样需求一直会增长。(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想法太简单)
于是我补习政策,看新闻联播,看人民日报,看国家规划文件。弄了有大半年吧,发现这新闻里,报纸上天天讲的东西都差不多啊,人民要更好生活,领导忙着帮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也没啥不一样的。这个问题又搁置在那里了。(现在回头看,关键信息总是少的,而且变化隐藏在细节里面,可以多关注一些宏观解读的媒体,不是说听他们的观点,而是通过他们发现变化)
这里又有个很重要的插曲,有一天,我坐火车,提前到了火车站。火车站里有那种旅行书屋,里面有卖王阳明的书,封面印了个大大的脑袋那本,现在好像还有。我稍微翻了几页,还挺有意思的。但是高傲的我看不上这类书,在当当上下单了一本《传习录》。然后回去看了。看完后觉得除开吃饭的吹牛之外,真不知道有什么用,但有种大彻大悟,挺爽的感觉。于是便买了更多相关的书籍。比如什么鬼谷子、孙子、哲学通史等等。阅读过程中,逐渐发现哲学这些虚的东西和一些我熟悉的“科学的”技术方法背后的理念是相同的。至此,其实已经完成了我现在思考问题最底层的基础,但是我当时并不知道。
接着生意更难做了。为了挽救公司,想学个MBA之类的。正巧,我一个同学去知名大学的商学院去当教授了,我问他要来了一些MBA的教材自学。我自己看,然后有不懂的去问他,这样不就相当于白p了个MBA嘛。
又花了大半年,把这些教材都认真都看了,对于我这种在实战中摸索的小老板来说,这些都没什么用(现在我理解MBA教的都是正规军作战规范,我当时需要的是游击战法,而且如果真的是教条的学MBA课程,除开认识几个同学介绍生意,真没其他用),但是有一本书对我影响极大,就是《企业理财》。
这里要穿插到另一条线。我在大四的时候,就接触股票。中间断断续续学了很多炒股方法,什么擒庄秘籍,什么龙头战法都学过,后来也学彼得林奇、巴菲特等等。其中巴菲特推荐的一本《证券分析》,我大概看了看,当时没看懂。
而我发现这本《企业理财》和《证券分析》的内容有很大相似性!如果说,一个企业的所有原始启动资金全部拿去理财,不就是等于炒股吗?这句话看上去好像是废话。但是我理解抽象、具象的关键事件!
比如我在这里做了这么多事,招聘、写软件、拜访客户、做项目、收款、交税、做公司标准、带领员工团建塑造凝聚力……这么多具体的工作汇总在一起,别人看来就是个资产而已。这个资产还要被横向比较,比如我这个公司赚钱不如内蒙那里养牛的。总之,那本企业理财读完后,我之前很多关于做企业散落的点,全部被串起来了。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抽象、具象的区别和联系。也可以说就是升维与降维的关系。我冥冥之中知道了,之前我读的哲学肯定是很牛逼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怎么从抽象变得具象化呢?
还是没有人引导,也不是刻意的。有一次去美国玩,并探望老友,想着借着这次游玩美国一定要把美国的历史了解下。于是买了一套《光荣与梦想》。但是玩结束了,也没有打开看过。放在那里积灰。然后又闲下来了,随手翻了下,无意间发现了一些哲学的身影。然后大悟,在历史中找!而且很多伟人都有读历史的习惯,没错了,应该就是了!
想通读历史的重要性之后,应该花更多时间读书,提升自己。加之生意也不算好,以及团队懈怠,小孩出生等等原因,就觉得投入很多时间去做公司没有太大意义了。便妥善处理了公司,然后闭门读书。
买了很多世界史、中国史,还买了什么经济史、科技史等等。看了这些,一些盛世、一些动乱的时候国家、民众的行为好像一直摆脱不了一种固定的宿命。而这些宿命都在哲学里思考、辩论过了。也看到了历史上治国的策略,和现在的一些产业政策何其相似!这个又是一个重大的把点串起来的时刻!
至此我渐渐清晰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企业管理、人性这一大串的关系。最初那个扩大销售的问题也解决了,当然,也不再重要了。从那以后,感觉做什么事情都不再漫无目的了,什么事情都能够放在这个框架里,什么事情都不再令我不安、大跌眼镜了,有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坦然。
之后就自我总结了使自己蜕变的这些关键点。然后就形成了修习营的教材。说实话,我真有点羡慕他们,如果当时有“我”指导,我不会到处碰壁,搁置放弃,然后在无意之间找到一条路。我自己能够更早、更快走到现在这个状态。
因为认知的差异,人的性格也会变化。修习营一期已经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从今年二月份开始,我见证了几位同学的巨大改变。从迷茫到自信坚定,从“无知无畏”到“博学敬畏”。当然性格也会影响是否能够虚心学习。我相信他们已经走入良性循环,后面我也帮不了他们,他们也不需要我了。
这大概就是这七年间,我的认知圈的变化。差不多就这样吧,下次再说说最底层的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