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兀术的战略奇才——无影评人物之三
一个豪杰,可能会因为与另一个英雄比肩而知名,也可能因为他是某个我们爱戴的英雄的死对头而被我们痛骂和丑化,但最终,作为一个雄才,他不会被冷眼和口水埋没,很多人痛骂并丑化他,是因为痛恨他作为敌人时拥有了太强的能力,而我们冷静思索会知道,恰恰是人们的痛骂和丑化成就了他,证明了他的实力——这样一个豪杰的代表,是为金兀朮。
兀朮(?~114),即金兀朮,也作斡啜,斡出、晃斡出等,本名完颜宗弼,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大金国志》一说是第六子),是宋金对峙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我从网上查到这些资料的时候,那里面认真地说他是“中国金朝大将”,这个“中国”二字加得太着痕迹,过于大国情怀,让我觉得好笑。其实那个时候,非大汉即为蛮夷,民族策略上并没有把辽、金等做为中国的一部分。从汉武开疆拓边而来,一直是驱逐外族,什么匈奴、鲜卑、羯、羝、羌,完全是当成敌国来对付的。今天,我们通过教科书纠正,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而岳飞不是,因为岳飞抵抗的还是“中国金朝”而不是“外国”,厘清这个概念其实只是名词解释的技术性需要,在历史上的时段,其实从君王到百姓都认为这些所谓的蛮夷之邦是邻国而不是兄弟。如此说来,完全没必要今天由我们生硬地用文字和论证把他们归化过来。鲁迅先生曾讲过,大汉民族有着先天的大国情怀,谁跟我们干的就是坏蛋,跟我们干而我们又打不过的,就绕了个弯儿还是我们自己人,或者说是轩辕黄帝几世孙,流落大漠,辗转留传这一枝,总之我们还是一家人云云——但就是这个当时的敌人、后来的一家人,被我们大汉民族骂了个狗血喷头的金兀朮,当我们给他擦去抹上脸的灰,渐渐显露出战略上的奇才大略来。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话说两国相并,这么大的战役,伐谋、伐交自是上策。金兀朮作战思维异常清晰,乃是“上兵伐谋”的代表。本身是侵略战,而且敌众我寡,所以不分化敌人是不行的。如果说金兀朮起初的作战还只是凭借兵强将猛的话,那么自从他俘虏了徽、钦二宗灭了北宋之后,就真正看出他的战略奇才了。
金兀朮知道,如果捉来二帝杀了,敌国同仇敌忾,人心基础便会大大增强。同时,因为南宋、北宋只是历史的分法,当时可都是他们老赵家的,谁也没承认改朝换代。康王赵构是代理皇帝,这个身份的存续,同二帝的生命紧密联结在一起。杀了二帝,赵构会名正言顺地由代理皇帝变为正式皇帝,同时为了树基立业,他会以此做文章,以报仇雪耻为名进行全国总动员,鼓动全国人民直捣黄龙,从而成就自己全民领袖的地位。这样,形成的人心基础会完全偏向赵构,大宋也就会更加不易战胜——所以,兀朮决定不杀俘虏。同时,作为金的重臣,如果大宋选择认账,划江而治不再交战,那么他的权势也无从保障。所以,他把二帝在不杀之余适当给予侮辱,在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他把二帝放在泥地上并用火烤地,让他们吃不消烫脚而左右跳跃,以之取乐,并把这种类似的消息不断地由其他俘获的大宋遗老遗少传出去。让你赵构打也不是,不打还不行,左右为难,边打仗边衡量自己的得失,一边得让岳飞、宗泽等人坚持作战,一边还得变着法儿的别让他们大获全胜,千万别打到黄龙府迎回二帝,结果造成宋的总体战略本身有硬伤,战事岂能不败?
其实,岳飞想对付这种局面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用点“戈培尔理论”,使劲宣传,愣说二位老少皇帝已经让金兀朮给残害死了,那样赵构也来劲了,百姓也生气了,民心不就回来了么?——可是,岳飞至死也脱不开他那一套忠孝节义,战略成败的追求让位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完美化,换句话说就是指导思想不务实,完完全全地让金兀朮占了上锋。
不杀之策,真乃高也!一个不杀,就让岳飞有苦说不出,“直捣黄龙、迎还二帝”的战略口号既没法改变,又同康王赵构的心思相悖,消沉了官方的行政补给。一个不杀,就消解了南宋的官民一心。一个不杀,就杀却了岳飞。一个不杀,就从精神上灭了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