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祝忠建
盆缸瓮长相相似,用途相近。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农村人还可能见过,有些记忆。城市的年轻人,许多人不知道其为何物了。
盆缸瓮都是陶土制作而成,根据上不上釉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土陶型(不上釉子),就是花盆那种,特点是有细微的毛孔,有一定的透气性。放米面,随用随取,盖上盖子,防潮、防鼠害,干净卫生。第二种是陶瓷型(上瓷釉),表面光滑,最大特点就是耐腐蚀,不变味,不变质,可以长期存放,所以经常用来盛酒盛醋。过去北方条件差,许多地方吃水困难,必须要用水缸存水。酿造行业离不开,油坊、染坊也离不开。
北方冬季漫长,以前入冬之前,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要做一些越冬准备。其他的暂且不说,起码要储备一些蔬菜类,萝卜土豆红薯放入地窖,主要是防冻。白菜等水菜不便久放,就要腌制成酸菜、咸菜一类的。最好的器物就是缸瓮。
盆缸瓮最大的缺陷就是硬物碰撞,容易损坏,重则粉身碎骨,轻则产生裂纹。一旦打碎,只好弃之。有了裂纹,还可修补,于是就有了“箍辘盆瓮”这门手艺和这个行当。“箍辘盆瓮”的手艺人,一般都是南方人,安徽一带的居多,他们心灵手巧,服务热情周到。
过去这些手艺人,挑着担子,一头是工具,一头是材料(用新鲜竹子划成的竹皮子)走村串乡,不像现在有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三轮摩托车等代步工具,方便、快捷,省力,省事,省时,那时全靠铁脚板,一步一个脚印的丈量。
遇到村庄就放慢脚步,边走边吆喝,“箍辘盆瓮来……”有需求的人家,就出来招呼手艺人,找一块地势平坦地方,把需要修补的缸盆瓮,小心翼翼地抬出来,倒扣在地上,师傅全凭经验,眼力观察和一边干,一边比划,很快就会编制一两个大小适中的竹圈,这是技术的关键,大了太松,起不到紧固的作用,太紧了套不到合适的位置,所以太紧太松都不行。套上竹圈后,要把竹圈推进到合适的位置,这时候也是师傅耍手艺的时候,围观的人越多,他越“带劲”,左手拿木头楔子,右手拿划刀,木头楔一头顶在竹圈上,划刀在木楔的上头敲打,竹圈慢慢的推进。
瓮壁是陶瓷,和竹圈的硬度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不同,瓮壁发出的声音清脆,“铛——铛——铛”,竹圈发出的声音沉闷,“嗒——嗒——嗒”。师傅不紧不慢,小心翼翼,一下一下的敲击着,发出悦耳的声音“铛嗒嗒,铛嗒嗒”。这一切一经老师傅的口说出来,就变得非常有趣了,他们把这个称之为“老鼠磕牙”,你说形象不形象。到最后,竹圈到合适部位为止,这就算是大功告成。随着竹皮的自然风干,紧缩,“箍辘”盆瓮更加结实坚固。
现在绝大部分村庄都通了自来水,水缸已经淘汰了。食醋,已经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的规模生产,大小商店都有供应。随之醋瓮也淘汰了。科技的进步,大棚解决了萝卜土豆白菜蔬菜“老三样”的问题,有人调侃“大棚搞乱了四季”。酸菜缸也淘汰了。所以“箍辘盆瓮”的行当必然消失,手艺也就必然失传了。
当然这些手艺的消失并非一定是坏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有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被社会所淘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是作为一门技艺,我们有必要把它用文字甚至影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因为这就是历史曾经走过的脚步。

作者简介:祝忠建,阳峪乡祝家堡村人,1956年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88年转业地方工作。

(0)

相关推荐

  • 补缸呵,补甏嘞……

    旧社会不仅制度陈旧,连居家过日子常用的器具也在坚守着破旧.因破旧而贫穷,因贫穷而破旧,这是那时农村无奈的轮回.农村贫穷的表现之一是,许多用具破了,舍不得扔掉,而是小心地藏着,等待修理师傅上门修补.新三 ...

  • 被时代淘汰了的各种手艺行当

    〓 第 1537 期 〓 作者|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大集体时代,村里的姑娘们,宁愿嫁个手艺人或好受苦人,也决不嫁个当民办老师的穷教书先生.可见,民办老师在当时的社会上经济地位有多么的低廉,多么的 ...

  • 『我醉乡土』第101期:这师傅手艺真不赖,做好了拿根铁棍直接削上去

    前序: 大家好,我们是博野乡音团队老行当拍摄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行当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我们拍摄的目的,就是希望留下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今天有幸见到了一位来自山东的打铁师傅,请大家跟随我们的 ...

  • 记忆里的老行当

    全球庄河人的心灵港湾 向安顺的老乡问好,感谢你们的关注 传 统 民 间 老 行 当 文/王晓宇 上了点年纪的人,大多会记得那一声响亮的喊声,那喊声拐着弯儿拖着长长的尾声:锔锅,锔碗,锔瓷器-- 锔活也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窑匠,年轻人不知道是干啥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很早以前,人类都是穴居在山洞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遗址),后来演变成半地穴式(陕西半坡古人类遗址),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很早以前,人们生产生活中用到很多石器.农业生产上用到石器的,如用来碾地的石碾子(碾地.打磨地用的工具,也有叫地滚子的)直径大约20厘米,长约一米五六,两头有脐窝,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糙”风箱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风箱构造原理及"糙"风箱 风箱,关中地区方言也有叫风先,在二三十年前,那可是农村人的宝贝,家家户户必备,有了它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俗话说的"赶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文/祝忠建    乾州蕞娃 芦苇席子,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知道,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定知道它是何物了. 北方气候干旱,冬季漫长寒冷,过去在农村几乎都睡"土 ...

  • 【行走在乾县】记忆中的“油坊”(二)

    记忆中的"油坊"(二) 祝忠建 油坊在沟岸(坡上头),磨坊在沟底河岸边,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千米,最多有一华里多点.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一多里路是坡陡,行走艰难.曾经依靠一匹骡子驮着运输, ...

  • 【行走在乾县修订版】大杨镇(二)

    三.名人录 杨振:(1152-1215),字纯夫,金奉天县华严里杨汉村(今杨汉乡杨汉村)人.幼时喜读书,手抄经传,刻苦学习.青年时,在州县衙门任职.复兴郡王收括陕西民田以充军用,选杨振参加括田,并委以 ...

  • 【行走在乾县】消失的老行当——(一)修理钢笔

    (一)修理钢笔 祝忠建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真可谓"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许多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艺失传了,有些行业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手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修自行车的

    (十一)修自行车的 自行车作为汉语词语出现是在1866年,这一年清朝派出了第一个出洋考察团,其中19岁少年张德彝在游记里使用到"自行车"一词,这是该事物在汉语中首次出现,并被一直沿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

    (十)麦客 乾县人没有外出割麦子的传统习俗.但是,因为土地充裕,所以每到麦收季节,总有大批的麦客从外地蜂拥而来赶场子.一顶草帽(斗笠),一把镰刀,镰刀把上挑着一个蛇皮袋子(塑料编织袋或者就直接是化肥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