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四)
龙 占 明
(紧承上文三)
五、手法变化多端。
作为一位敢于探索,突破常规的诗人,到了晚年,由于见多识广,艺术纯熟,经验丰富,感受深刻,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既能突破寻常法度,信手拈来,随意挥洒,又能裁剪得当,内涵丰富。
“晚年渐于诗律细”,是杜甫对其夔州律诗的客观总结。在沉郁风格的基调上,杜甫的创作又呈现多样化的风采:或雄浑,或悲壮,或奔放,或瑰丽,或质朴,或古简,或轻灵,无不达于胜境。自由城
五律如《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八首和前举的《鹦鹉》等八首咏物诗,或因事咏史,或藉物寓言,莫不挥洒自如又不违格律,铅华洗尽却更见纯真。
五古大都写得汪洋恣肆。如《客堂》、《课伐木》、《种莴苣》、《雷》、《火》等,写得很散漫,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中生活的真意。其中《八哀诗》,王嗣奭说:“此八公传也,而以韵记之,公乃创格。诗史非虚称矣。”
七古如《缚鸡行》、《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前苦寒行二首》、《后苦寒行二首》等,生活气息也很浓,诵之仿佛见老杜的身影。《古柏行》气势磅礴,《观公孙大娘弟子舞》抚事慷慨而词气纵横,皆臻老境却无颓丧之病,很是难得。
绝句更趋自由。如《三绝句》中“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都写得极其自由而且口语程度很高,显示了杜甫老年时在艺术上不拘绳墨,挥洒自如之妙。
《壮游》《八哀诗》等开创了以诗立传的先河;《夔州歌十绝句》首创竹枝新体。
杜甫还创造了“俳谐体”,“口号”体。
俳谐,意谓如俳优(演员)那样诙谐。俳谐体,诗的一种体裁,内容多以游戏取笑为主。如《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旧识能为态,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凿,只有不关渠”(其一),“西历青羌坂,南留白帝城。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瓦卜传神语,畲田费火耕。是非何处论?高枕笑浮生”(其二),诙谐中,对夔州当时的风土习俗作了珍贵的记载。
口号,信口唱出。如《存殁口号二首》、《西阁口号,呈元十一》、《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或叙友情,或议国是,皆无拘无束。
为了表达自己真切感受和强烈感情,诗人创造了拗律这一体式。
《白帝城最高楼》结句:“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是律句又不是律句,让人觉得和谐中有不和谐,在不和谐中追求和谐,但诗人忧国忧民的炽烈感情由此却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极为奇崛沉郁。前人评价杜甫的拗体诗说:“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骼愈峻峭。”(方回《瀛奎律髓﹒拗字类序》)又如《夔州歌十绝句·其一》“中巴之东巴东山”,连用七个平声字,有助于气氛的渲染,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五律《暮雨题瀼西新赁草屋》首联“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方回)《昼梦》“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出句“昏昏然”三平,对句“不独夜短昼”五仄。“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窝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愁》)。仇兆鳌注:“此四句,本佳景而看作愁端,乃拗律之派别也。故原注云'戏为吴体’。”……杜甫抑郁不平之气,多以拗体发之。刘明华先生认为:“杜甫的拗体,大多写于入夔以后,最意味深长的是,就在他于大历二年对自己的诗艺进行总结,道出'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之后,杜诗拗体倍增,笔者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此后杜甫共七律35首,拗体有14首,竟占40%。”(《杜甫研究文集》)
王安石论及杜甫诗歌内容与风格时说:“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舟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四库全书》本《竹庄诗话》卷五引)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菡茹到人所不能菡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裴斐(《文学遗产》1992年第4期《杜诗八期论》)认为:“杜甫的夔州诗集杜诗之大成。”堪称的论!
六、夔州人历代祭祀杜甫不绝。
杜甫为夔州留下瑰奇绚丽,流韵千秋的1400余首诗歌,赢得了夔州人民世世代代的缅怀和敬仰。
根据明·正德《夔州府志》、清·道光《夔州府志》、清·光绪《奉节县志》载以及夔州杜甫研究会李江老师考证,夔州人自宋以来,历代祭祀杜甫不绝。
(一)北宋庆历间(1042——1048)建瀼西漕司(漕司,官署名)高斋祭祀杜甫。
北宋庆历年间于瀼西建岁寒堂,祭祀前贤屈原、诸葛亮、严挺之、杜甫、陆贽、韦昭范、白居易、柳镇、寇准、唐介十人,各画像堂中,外栽修竹。后更名忠孝堂,十贤堂。
治平年间(1064——1067),夔州知州贾昌言刻杜诗十二石于北园。靖国元年(1101)夔州转运判官王遽刻杜诗碑于漕司。(北园,漕司都是杜甫瀼西草堂遗址,也就是夔州府治所在。)
南宋乾道初年(1165——1167),王十朋任夔州知州时,府治内有诗史堂。王十朋作《诗史堂》云:“谁镌堂上石,光焰少陵章。”又作《十贤赞》,其中赞杜甫曰:“夔州三百篇,高配风雅颂。”还作了《杜工部祠二首》,中有“草堂遗像英灵在,又见匙翻雪稻新”句,可知当时东屯即有杜甫草堂。
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夔州知州费士悝在瀼西漕司重建漕司高斋。
(二)南宋庆元三年(1197)建东屯高斋祭祀杜甫。
南宋庆元三年,夔州通判于栗《东屯少陵故居记》记载:原东屯高斋由当地的李氏名襄的修建,“复置高斋,用涪翁(黄庭坚)名少陵诗意,创大雅堂。临溪又建草堂,绘其遗像。”庆元三年春,连帅阆中毋邱公、漕使苏台钱公捐资修葺草堂,“创为重阁,移置少陵像于其上。”
(三)元代将杜甫草堂从东屯迁往关庙沱。(元初至元二十二年,即1285年,夔州州城由白帝迁回瀼西。)
(四)明万历元年(1573)于关庙沱重修瀼西草堂祭祀杜甫。
明万历元年,夔州知府郭棐令奉节知县罗绣藻在关庙沱重修瀼西草堂,由四川按察使陈文烛撰写《重修瀼西草堂记》。
万历二十九年夔州通判何宇度还在关庙沱坎上路北立《唐杜工部子美游寓处》碑。
[来源:http://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