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 画像师的惊人实验:你眼里的自己,跟别人眼里的你,差别有多大?

最近公司组织了一个团体活动,结束后每个人会收到教练给自己的评分。
一个同事活动结束时说:“我评分肯定很低,感觉教练很不喜欢我。”
但她最后其实拿到了非常高的分数,不是凡尔赛,她是真的惊讶。
“低估自己”,似乎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仅是在权威的人面前低估自己的表现,就算是跟爱人、朋友相处,我们也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魅力。
你知道吗,你比想象中更有魅力。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句鸡汤,那我们今天就来通过一些心理学实验,让你看清自己的“真面目”。
你眼里的自己
跟别人眼中的你
这一天,美国著名 FBI 通缉令画像师 Gil Zamora 来参加了一个社会实验。[1]
实验的主要过程,是 Gil 拿手绝活:听口述,画人像。
Gil 与其他参与者隔着一层纱,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Gil 会边询问参与者的特征,一边着手画作。
“你的头发长什么样?”
“下巴呢?”
椅子上的姑娘们,脑子里回想着每日每夜在镜中看见的自己。
她们开始抱怨自己的各种不完美。先是下巴:
然后是脸上堆起的赘肉:
在 Gil 画完之后,还没看到这些姑娘到底长什么样,实验的第二部分就开始了。
第二批上场的人,是那些姑娘们今天刚刚认识的陌生人,彼此只是有短暂的交流。
他们在同样的椅子上坐了下来,Gil 依然看不到他们的样子,更不知道他接下来要画的,其实就是刚刚画过的那些姑娘们。
Gil 问着类似的问题:
“你要我画的这个人,她脸型是什么样的?”
“下巴呢?”
“你觉得她的脸上,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然而,这些陌生人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她的下巴,又小又漂亮:
脸型很瘦,一点也不胖:
想必,Gil 的心里也充满了疑惑,实验设计者故意找了两组完全不同的人吗?
刚刚是 “自卑组”,现在变成了 “自信组”?
实验结束的那天,实验设计者把第一批参加画像的过娘都请了回来。
那位抱怨自己下巴大的 Florence,这一天看到了两幅素描:
这第一幅,是吉尔根据她自己的描述所画的。
而这第二幅,则源自那位和 Florence 交谈的陌生人,所作出的描述。
看着两幅都是来源于自己,但完全不同的画作,Florence 仔细对比,最后她开心地笑了,即使笑容会撑大自己的下巴。
这一天,每个人都盯着自己的两幅画看了好久,好久。
在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原来是那样美丽时,她们的内心中,有一股温暖的力量在觉醒:
“原来我一直都在低估自己,严苛对待自己,原来自己没有那么差,而是一种美丽的存在”。
“我原来这么受欢迎”
跟低估自己外貌一样,我们也会顺带低估自己的受欢迎程度。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 Erica Boothby 做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他让一群彼此陌生的人参与实验,先是自我介绍,接着单独聊会儿天,或者共同研讨一些话题。[2]
然后让参与者评估对伙伴的喜欢程度,以及预测、想象对方对自己的喜欢程度。
实际上,过程都会被录像(得到了参与者的同意,录像内容只做研究使用)。
结果 Boothby 发现,参与聊天的人,几乎都会低估对方对自己的喜欢程度,或者倾向于认为别人不太想继续与自己研讨。
然而,当第三者看聊天录像的时候,却可以准确看出一个人究竟有多喜欢另外一个人,即不会低估。
Erica Boothby把这种神奇的现象称为:喜欢的差距(Liking Gap),也就是我们主观上,总是会低估别人对自己的喜爱。[2]
这可不仅仅是在陌生人之间哦,熟人、甚至是好朋友之间,也同样存在这种效应。
Boothby 另一项关于 100 多名住宿大学生的研究中,他发现,即使室友们朝夕相处,但在前五个月,他们也常常会低估自己的人缘,总觉得“室友好像没有那么喜欢自己”。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某一天深夜聊天中,才发现其实室友很喜欢自己。
这种感受我想我们经常有。
Boothby 想告诉我们,周围人真的很喜欢你,不要怀疑!
天塌下来
你也能接住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在预测负面事件的发生时,总会夸大情绪的影响力,从而低估自己的承受能力。
到即将分手,就感觉自己一个人根本活不下去;
一想到项目deadline,就觉得自己完了,天要塌了;
想到毕业找不到工作,两眼一抹黑;
……
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系做过一项研究,让情侣们在分手之前,想象自己分手之后的悲伤程度,然后在实际分手之后再调查一次。[3]
结果发现,人们实际经历的悲痛值其实远低于预期值。两个月过后,这种悲痛就已经降低到正常水平了。
换句话说,那个在分手的时候哭的要死要活,感觉活不下去的你,其实没过多久就活得挺好的。
类似的,研究还发现痛苦、内疚、羞愧等情绪的恢复能力,也都常常被我们低估。[4]
甚至于,人类在面对“大灾大难”的时候,也有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Daniel Gilbert 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让人们幻想 “假如你意外出了车祸,导致截肢,你觉得一年后会过得怎么样?”
Daniel Gilbert 在 TED 演讲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预期这种生活糟糕透了,绝望极了。
他接着调查了真实经历这件事的人们,一年后的幸福感。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他们的幸福感,跟平常人并无显著差异。[5]
在心理学中,这又被称为心理韧性(Resilience),指我们对不幸、逆境或挫折等高压情景的适应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企业培训师道格·亨施(Doug Hensch)是研究心理韧性的专家,他认为,心理韧性不仅会让你在遭遇逆境后能恢复原状,你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强大,例如获得更强的同理心、更稳定的情绪等。[6]
就像尼采说的那样:任何不能杀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强大。
结语
我们可能一直在低估自己
低估自己的身材与样貌
低估他人对自己的喜欢
甚至,低估自己的强大
很多时候
我们都会以为自己不够好
是因为不符合别人的期待
但实际上
我们过得不够好
往往是自己的偏见
正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正视自己体内蕴藏着的巨大能量
你或许会发现
快乐可以一直在自己身边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参考资料:
[1] Dove's Real Beauty Campaign.
[2] Boothby, E. J., Cooney, G., Sandstrom, G. M., & Clark, M. S. (2018). The liking gap in conversations: do people like us more than we think?.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11), 1742-1756.
[3] Eastwick, P. W., Finkel, E. J., Krishnamurti, T., & Loewenstein, G. (2008). Mispredicting distress following romantic breakup: Revealing the time course of the affective forecasting err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4(3), 800-807.
[4]van Dijk, W. W., van Dillen, L. F., Rotteveel, M., & Seip, E. C. (2017). Looking into the crystal ball of our emotional live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the overestimation of future guilt and shame. Cognition and Emotion, 31(3), 616-624.
[5] Dan Gilbert (2004).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iness (TED Video).
[6] Hensch, D. (2016). Positively Resilient: 5 1/2 Secrets to Beat Stress, Overcome Obstacles, and Defeat Anxiety. Red Wheel/Weiser.(该书已有中文版,名为《心理韧性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