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不喝不睡觉,这只鸟竟连续飞了11天12200公里
鸟类一次性可以飞行多久时间,这是科学家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目前,科学家已知的飞行最久的鸟,是斑尾鹬。
来自美国奥杜邦协会的科学家发现,一只被安装了跟踪器的编号为“4BBRW”的斑尾塍鹬从北美洲阿拉斯加西南部出发,不吃不喝不眠不休飞行11天后到达新西兰,横跨了12200千米的距离,期间它未曾停下过扇动的翅膀,创造了脊椎动物生理机能方面的纪录。
在“4BBRW”之前,“E7”是该纪录的保持者,科学家在新西兰的米兰达港,将16只斑尾塍鹬佩戴了小型卫星跟踪装置。其中一只腿上系着1枚黑色塑料足旗,编号为“E7”雌性斑尾塍鹬,随后创造了候鸟迁徙传奇。卫星全程追踪报告了她的迁徙历程。3月17日早8时,E7开始行动,向北飞越太平洋。3月24日17点(新西兰时间晚9点),E7降落在中国吉林省丹东市鸭绿江口的滩涂上,她连续飞行7天零13小时,全程10219公里,飞行途中没有休息,没有觅食,没有饮水,一口气完成了这段迁徙。
斑尾塍鹬属于鸻形目鹬科塍鹬属。全长37厘米,体重不到1斤。冬季头顶灰白色,具黑褐色纵纹,肩、上背黑褐色,羽缘浅棕,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沾棕,具灰褐色羽干纹,尾羽棕,具灰褐色横斑;眉纹棕白,颏、喉白色,前胸浅褐色,其余下体淡棕。嘴长而上翘,红色,尖端黑色;脚黑褐。鸻鹬类是水鸟中的一个大类, 约115种, 体型小到中型, 常生活在水体边缘。鸻鹬类包括雉鸻科、蟹鸻科、蛎鹬科、反嘴鹬科、燕鸻科、鸻科和鹬科等7科。
鸻鹬类鸟有两个极为重要的特点,一是它们高度依赖湿地(包括沿海和内陆湿地),贝类、蟹、虾和蠕虫都是其重要食物资源;二是每年它们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数千甚至上万公里,自南半球向北迁往繁殖地一般在每年的3 月初至6 月初,而往回迁往越冬地则在每年的8~11 月之间。
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鸻鹬类鸟约有65 种,总数超过500 万只,大部分种群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繁殖,还有部分种群的繁殖地远达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
鸻鹬类鸟的繁殖期一般是在每年的4~7 月,越冬期一般为11 月至翌年3 月,其越冬地分布十分广泛,北起中国黄渤海地区,南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斑尾塍鹬属于其中的代表。
于地球上的很多动物而言,这种有规律的旅行都是它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目的也大致相同——在冬季来临时,避开严寒去温暖的地方寻找食物,而在充分给养生息之后,再回到敌害较少、条件适宜的地方繁殖。这种活动保证了他们能够避免剧烈的气候变化而随时生活在相对较为稳定的环境当中。
为了可以进行长途旅行,它们会提前做好准备,首先就是快速增重, 它们利用一切机会取食, 储存脂肪, 有些鸟在短短3周时间内体重会增加一倍, 这些脂肪将用作它们旅程的燃料。它们的消化器官也将缩小, 而同时心脏和胸肌将增大, 这将为今后的长途飞行提供更多的燃料。经计算, 体重在465~600 克的鸟其飞行距离可以达到9000~13000千米。
在实际迁飞之前, 一般要进行“飞行练习”, 通常是鸟群飞起后在空中盘旋10~15分钟, 然后落地。一旦要真正启程, 它们便会径直飞起并到达一定的高度。斑尾塍鹬的平均高度大约是1500~ 3000米。
斑尾塍鹬能够如此长距离飞行,和它们高超的飞行技巧是离不开的,它们时而扑翼时而滑翔,交替进行。另外,它们懂得在高空中选择在顺风的大气层中飞行来增加飞行效率。
长途飞行耗尽了它们体内的脂肪储备, 有时甚至要消耗蛋白 ( 肌肉组织) 以解决额外的能量需求。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它们不仅需要恢复体力, 而且那些已经破损的初级飞羽必须更换, 飞行羽对于如此长距离的飞行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00天时间。长出新羽毛也同样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它们每年会换两次羽毛,你可能会发现在不同的地方它们的样子有所不同。
那在连续几天的飞行过程中如何睡觉呢?科学家们猜测,它们也许可以让两个大脑半球轮流休息。只用半个脑子控制,还能不停振翅且不迷路,简直就像自动驾驶仪一样,实在真够威猛。这些专业旅行家个个都是看天象辨方向的高手,白天它们通过阳光来定向,夜间则通过辨识星光来定向,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它们对天空的变化了如指掌。
当然,也不是所有斑尾塍鹬都这么猛,有些斑尾塍鹬从阿拉斯加返回新西兰的时候,中途也需要补充燃料,它们选择的中转站一般是黄海沿岸广阔的滩涂, 这里能够为斑尾塍鹬提供丰富的食物, 以便让前来觅食的鸟儿在短短几周的时间内补给充足的食料。
斑尾塍鹬也给许多科学家提供了灵感,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从斑尾塍鹬身上获得灵感,设计了一款零排放的氢动力概念喷气式客机Stratoliner.该飞机拥有类似塍鹬翅膀的机翼,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获得更多升力,在进行高空飞行时,其飞行高度远高于一般商用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