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还是忍不住会想起这首歌和这个人

今日冬至。说冬至大如年,也是有亲人离去之后才更有感受,而冬至吃饺子,更是来了北京才知道的事了。20年前的这首歌,让这两个字印象更深了。

筠子,这个名字,应该那个时候听歌的人还是有印象的。尤其是听着90年代内陆校园民谣长大的一代,在2000年听到筠子的这些歌,还是有些激动的。简单的民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形式上有些复杂了,但好在内核的恣情随性和多愁善感还在。

也有人把筠子这些歌归为摇滚,不知道是从形式还是从态度出发的。不过也无所谓了,对于我这样的听众而言,好听就行了。
这也是筠子唯一一张专辑,《春分·立秋·冬至》,十首歌都是精品,尤其是这三首以节气为题的主打歌更是成为经典。
四立二分二至,是古人留给今人智慧的结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四季因此分明。但人心的四季呢?观乎人文才能以化成天下,但人心的规律却是难以掌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既然这么说,无非就是因为冬天总是显得这么漫长,而春天又总是感觉短暂。
《春分》《立秋》《冬至》三首歌,三个季节,筠子也唱出三种心情。春天的奔放和惜春的不舍,秋天的寂寥和悲秋的迷惘,都是歌景人情的契合。
“让我唱,让我忘,让我在白发还没苍苍时流浪。”特别喜欢《春分》《立秋》这样的歌词,“于是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

但这三首歌既各自成章,又相互连贯。前两首歌更像是为第三首《冬至》情感崩溃宣泄的铺垫。
为什么天上有月亮
为什么地上有远方
为什么眼睛有泪光
看得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
为什么四季要歌唱
为什么我们要成长
为什么有那么多墙
所有漫长的路越走越漫长,漫长
《冬至》最击人心的自然是这一连串的问句。三首歌都在昂音上做韵,尤其是适合《冬至》的高潮这段撕心裂肺的呐喊。是啊,为什么冬天越过越长?
筠子这张专辑发行于2000年的春天,但她没等到那年冬天,而是在秋天的某一日选择了极端方式离去,生命停格在27岁。不知道是从哪一天开始,她的生命只有无尽寒冬,冷得让她无法在人间忍受,漫长得让她看不到春天来临的希望。
但这张准备了三年的专辑足以让人记住她。97年就有一首小柯为她创作的《一起做吧》打开了一些知名度。但世纪之交的流行歌坛已冷却了前几年的热度,筠子并没有太多机会继续施展。
而一个经过了校园民谣辉煌的音乐人在偶然机会听到这首《一起做吧》之后,被这一把好嗓音倾慕。于是开始为她创作,为她拉资源,为她找唱片公司。筠子和这个叫高晓松的人,在一起的工作过程中也开始走近。
《春分》《立秋》《冬至》三首歌的词都是高晓松的创作,除了《春分》的曲是朴树,其余两首的作曲也是高晓松。那些年依然磅礴的才气和筠子完美的演绎造就了经典,后面发生的事情更给经典笼罩了悲剧色彩。

除了这三首,高晓松还有一首包办词曲的《天涯相随》和他作词、小柯作曲的《玫瑰花蕾》。在音乐创作才华方面,也是高最后一次迸发了。

专辑里还有峦树、李小龙、朴树、沈庆等一众当时内陆音乐精英的支撑,打造出这样一张精品。当然还有一个后来成为“半壁江山”的音乐人,也是在筠子生命最后阶段介入比较多的一个。
就是这首《青春》的词曲汪峰了。也是专辑里三首以节气为题的歌之外最为人知的一首。

后来汪峰也自己唱过这首歌,回忆自己的青春,也回忆曾在青春时遇到那个人。

只是作品人品很难相提并论,传言人言也难辨。但确实是一个人很快和一个认识几天的人就闪婚,另一个人还是回到了没撇清的旧爱身边,留下的都是筠子。

这首歌据说是汪峰为她写的歌,不是筠子离世之后,而是在一起的时候,歌中有很多承诺,而这正是源于有更多不安。

而这首则是高晓松写给她的了,但不是写给她一个人的,包括其他随风而逝的生命。

另外还有一首歌就是十年后,汪峰突然想起这个人,以及她的歌,写下的《当我想你的时候》。

至少有十年不曾流泪
至少有十首歌给我安慰
今天再听起筠子的这十首歌,不过还是希望冬天不要这么漫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