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能专注玩游戏,却不能专注学习?
很多家长问:老师,我的孩子看电视或玩游戏时,都好专注,叫他好几遍都不理我呢。可是一到上课听讲或在家写作业,就忍不住抠手、玩橡皮、往窗外望……他这注意力怎么时好时坏,是怎么回事啊?
瑞典认知神经学教授托克尔·克林贝里在《超负荷大脑》一书中,把注意力分为3种类型:
1. 受控注意(即有意注意),有意识地让自己排除干扰、专注于某件事。有意注意,就像骑车爬坡,费神费力。
2. 刺激驱使注意(即无意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受环境突发事件吸引。无意注意,就像汽车下坡,不费劲。
3. 唤醒(自然的变化),疲劳时会下降。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就很清晰了:玩游戏和学习虽然都需要注意力,但两个注意力类型是不同的。
玩游戏时因为游戏本身充满着各种突发事件,让玩游戏的人备受吸引,这属于刺激驱动注意力(被动注意);学习,比如坐在教室里听课,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等,需要强迫自己专注于某件事,这用到的就是受控注意力(主动注意)。
托克尔·克林贝里教授在书中有解释:受控注意力(主动注意)的控制系统和刺激驱动注意力(被动注意)的控制系统是独立的。
如上图所示:注意力像是大脑中的聚光灯。主动注意(白色圈)、被动注意(黑色圈)在大脑中是独立的。
每次说到这里,家长们都好着急:老师,那有意注意要怎么培养啊?孩子上完专注力培训课后,我们在家要配合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家长要做的是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比如说,在孩子专注时不打扰孩子。比如1-2岁的幼儿,处于细节观察敏感期,喜欢研究东西,家长不要着急把乱糟糟的玩具都收起来,让孩子有充分的探索时间。
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在家陪着写作业时,也不要一看到孩子停笔,或者写得不好,写错了,就马上问他:“怎么了?需不需要帮忙?这里应该...那里应该...”孩子被打断了思路,或者总是被“帮助”,久而久之,他就习惯家长来思考,自己不思考了。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们要允许孩子有充分的自主思考和尝试错误的时间,真的自己解决不了了,再来主动寻求帮助。家长这时更多的是启发性地、指引性地跟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然后让孩子再继续尝试,直到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突破口。
把自我掌控感还给孩子,这也是家长培养孩子专注力的重要途径。
孩子们喜欢打游戏,除了声光电等强烈刺激,还因为游戏中他们体验到了自我掌控感。如果我们在学习和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先写作业还是先玩,选舞蹈还是游泳作为周末兴趣班等,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安排时间和空间,孩子们享受到了自我掌控感,孩子们的专注力和自控力表现会更好。
很多家长擅长把孩子的事情变成家长的,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家长越包办替代、无所不能,孩子就越懒得动手、懒得动脑,觉得自己在为父母学习和努力。
此外,跟孩子一起坚持运动、多陪孩子读书、跟孩子约定好电子产品的使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也是家长养成孩子专注力必须做到的。
运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肌肉毅力,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感统整合功能。有一部分的孩子,课堂坐不住,写作业没耐心,是因为感统失衡。这类孩子做不到静坐,必须通过摇晃椅子、变换坐姿、动来动去、转笔等动作来唤醒前庭,才能思考。运动,比如跳绳、打篮球等,也可以帮助普通孩子提升自控力,提升孩子的专注品质。
从小开始多陪孩子读书,既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又可以让孩子可以体验到静态的、书面的、文字的阅读所带来精神愉悦感。能享受阅读乐趣的孩子,更有力量感和信念感,更能够抵御高强度的声光电的诱惑,有节制地看电视或玩游戏,合理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截至目前,健知在全国已开设132家教学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