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观点
成长,不仅仅是孩子个人的事情,而应该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面对的事情。为什么和孩子一起成长很重要?特别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朱永新老师一一给出了答案。愿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永新老师
父母为什么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成长看成是孩子的事情,其实不然。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与孩子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首先,成长是人生重要的使命。成长,中文的意思很明确,即长大,成熟,就是一个人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成长看成是一个阶段性任务,把成长视为仅仅在学校才能完成的任务。一旦离开学校,就可以不再阅读,不再学习,不再成长了。其实,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因为成长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
前不久读到日本著名图画书作家的一本书《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其中举例说明了现代社会大人的许多问题,他发现有十种类型的大人:总是心神不定的大人、早已精疲力尽的大人、总是试图考验孩子的大人、就是喜欢义务和服从的大人、任何时候都不懂装懂的大人、喜欢贬低他人保持优越感的大人、总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忐忑不安的大人、本应引导却喜欢教导的大人、缺少学习精神的大人、不知何时已经不想做人的大人。从这十种类型可以看出,作为成年人的“大人”,仍然面临着成长的艰巨任务。
其次,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楷模。许多父母要求孩子读书、做作业,自己却在家里嗑瓜子、搓麻将、玩游戏、看电视,因为他们下意识认为,成长只是孩子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许多父母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为孩子的各种问题而焦虑、烦躁。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
孩子是最伟大的观察家,他们一直在观察着成人的行为,考量着父母的举动。所以,父母应该努力成长,并成为孩子的成长榜样。
再次,一起成长才能更好地成长。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很远。其实,家庭成员的成长也是如此。父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成长是不够的,甚至仅仅用自身的成长故事、成长榜样影响孩子也是不够的。成长有一个共作效应,有一个生命的成长场。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锻炼健身,与孩子一起郊游走进大自然,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不仅仅能够让孩子拓宽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过去我们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优秀的父母也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过来,优秀的孩子也会推动父母成为更优秀的父母。
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主要路径
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父母。父母如何真正具有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自觉意识,如何在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同时,带动孩子一起成长,是需要用心思考,努力探索的。具体来说,我认为以下六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学会向孩子们学习,是一起成长的前提条件。
儿童虽然是父母之子,然而又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这里讲的儿童,并不是指纯粹肉体上的儿童。有些孩子年龄尚幼,却已经不是用儿童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相反有些成人年岁已高,但仍然童心未泯。
真正儿童的伟大,在于用一双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在于用一个没有任何功利的大脑思考这个世界。
儿童与其说是父母创造的生命,不如说是自然赐予父母的小小神灵。他是父母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父母与神秘未知联系的纽带。我们应该真正带着谦卑的心,尊重这个小小的神灵,能够向他学习、与他共同成长。
父母自己虽然是从儿童而来,他经历了孩子所经历过的一切,但是他从成人的本能上会拒绝向孩子学习。而且,父母的经历往往是未经省察的经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儿童对父母来说仍然是陌生的。父母应该经常在精神上重新回到童年,应该向儿童学习,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第二,理想是成长之魂。
有追求才会有动力。家庭教育中,如何才能让孩子有梦想,有追求?关键是用理想点燃理想,用激情引发激情。希望孩子有追求,首先父母得有追求。父母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和特长的培训者,而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好的家庭教育,要给孩子宽阔的心胸,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阅读是成长之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对身体说的,也是对精神说的。吃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我们精神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的高度。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阅读可以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厚度、广度、深度,甚至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从而使我们变得从容和美丽。阅读能够提升我们人生的品位,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享受到最美好的精神成果。
所以,阅读是成长最重要的基石。优秀的父母一定是善于阅读、勤于学习的父母。
第四,习惯是成长之本。
曾经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他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可见,养成良好习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养成无数的习惯,这些习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常与其他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并存,渗透在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基本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习惯是怎样的,就意味着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习惯好,则事半功倍;习惯不好,则事倍功半。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够让人们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形成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德行,从而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要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习惯,用好习惯培养好习惯,是最有效的教育。父母亲通宵达旦打扑克搓麻将,让孩子按时作息;父母自己看电视,让孩子阅读;父母自己邋里邋遢,让孩子讲卫生;父母自己自私小气,让孩子与人分享,等等,都是不可能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
所以,一起成长,合力塑造第二天性,好习惯就需要成为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财富。
第五,敬业是成长之道。
作为一个成年人,最主要的工作体验、生活经验都是在职业场所发生的,我们的社会交往圈一般也与职业有关。因此,我们的职业尊严感、成就感,受人敬重的程度和人生的幸福指数,也都与我们的工作状态密切相关。而这一切的背后,都与我们是否敬业有着很大的关系。
敬业,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所谓敬业,就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关注每一个细节。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就是敬业精神决定成败。有一位博士妈妈这样总结自己家庭教育的两个原则:“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求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力求成为他们的榜样;其次,在生活中,我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就是一种敬业精神。
儿童是最热情的观察者,最伟大的观察家。孩子们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去模仿他们。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充满趣味的,一切都逃不过他们那好奇的眼睛。但是,孩子们还不能够适应快速的节奏,所以,父母应该放弃成人的节奏而用儿童能够理解、观察、模仿的节奏去行动。正如教练员用一个个分解的动作示范给那些初学者。否则,他的行动就无法被儿童所接受、学习和重复。用自己的敬业精神为孩子做人生楷模,是好父母的必修课。
第六,家庭是成长之源。
一个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的教室和工作的职场。其中,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从家庭开始,更因为这四个场所中对生命成长具有最长久、最重要影响的还是家庭。这四个阶段与家庭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学校教育参与到成长中时,也只是占据了教育生活的一半。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要回到家庭。孩子的成长,最初是从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滋养。
与此同时,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第二次发育的最佳时机。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对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没有人有完美的人生,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伤痛,这些伤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成为拦路的巨石。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总之,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我们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学校教育,也应该主动帮助父母成长,指导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end
作者:朱永新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文章来源:
本文摘编自朱永新老师
在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中的演讲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