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发展才是中国粮油食品产业的正确方向?
近两日发了一些关乎萨德、乐天以及乐视、央视、亚冠的小文章,有网友留言小编勿忘主业,今晚就借着这句告诫理一下思路,也为咱的国家大事想上一想。
咱们就还以乐天做引子吧,近期这家企业肯定会引起公愤,很多小朋友或小女生或许会因此告别一些可爱的零食。
其实,乐天食品有一个特性,好吃但不贵。由此,粮油关注小编想到了咱们今年的一个热点:好粮油。
就以目前我们的认知来看,好粮油肯定是一些中高端的粮油食品,比如有机食品等,其价格一般比普通粮油食品价格要高个1-2倍,而且依照国人买贵不买对的心理,很多企业也会纷纷推出价格高昂的高端食品,按照这一逻辑推演下去,我们的食品价格可能会有一波大幅度的上涨。
而且,现在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在主流媒体领域也纷纷以生产绿色食品效益高作为主要宣传噱头。
所以,在这里小编想说一个问题,好粮油不应该以高价格为标准。理由有二:第一,不管价格高低,关系全民健康的食物标准不能低;第二,不能因是好粮油就大幅太高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支出。
从消费端说完了,咱们再说下生产端。最近玉米价格涨了,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是再一次验证了一句话:粮食在农民手里是不会涨价的!
即使在有政策托市的时间里,农民卖粮也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价格,然后卖完之后,粮食价格却往往会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然后国家储备粮食开始销售前期收购的粮食。而一旦粮价上涨之后,企业又会根据生产成本计算食品的销售成本,因此就形成了“当大米从每斤一两块涨到每斤三四块的时候,农民种地依然不赚钱”的现象。
当然,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其他物价大幅上涨,而粮价上涨幅度却很慢,从而产生的认知误差。但,我们从粮食的流通销售环节也不难看出,这几年的惠农政策由于过于分散,加上雁过留毛式分配形式,农户实际享受到的利益并不多。
我们以农业保险为例,很多时候我们因地少人多的原因,加上粮食总量大,导致财政在支持时对个体补贴不多。比如一家4亩地的农户,参加保险可能一年交个几十块,如果遇到灾情,能得到多少理赔呢?根据粮油关注小编的了解,也就几百块。有人说已经不少了,但如果将种地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看,这几百块是不是又太少了?
我们说对单体支持少,是因总量多,那么这里新形式的雁过留毛就出现了。比如某地一家享受财政补贴的保险公司,如果能拿下几个县的保单,你想想会有多少补贴进入企业账面?
对个体补贴不足,而执行机构又能凭借规模获得巨额财政补贴,加上理赔环节苛刻的条件要求,让小编觉得这是在花大钱却办小事。
其实,农业从来都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就以玉米收购为例,之前国家定8毛左右,一家收个六七千斤,也就几千块钱,但放在国家层面,一收就是几千万吨,一算下来就是几百亿的资金。
这就是我国粮食市场客观存在的个体与整体的矛盾。所以,美国我们学不来,人家都是农场主,有规模,个体定低不影响农民收入;日本我们也不好学,因为日本粮食总量有限,个体定高不会造成太大财政负担(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美国的规模生产低粮价,日本精耕细作出精品)。
所以,很多政策需要的是细节设计,惠农要在支持力度不减的条件下,最重要的是在执行环节做好总体与个体的收益风险设计,对农户增大个体保障,对成规模的执行单位做好收益和风险管控。
好了,就写这么多吧,睡觉了,觉得不对就当是废话吧。
关注这里,除了信息还有思想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做一个有思想的农业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