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说(210511)|《海洋文明史:渔业打造的世界》引论 第1章 黄金之海(2-4):鱼和渔业的历史...

海洋文明史:渔业打造的世界
(英)布莱恩.费根(Brain Fagan)著  李文远 译
引论 
第1章 黄金之海(2-4)

鱼和渔业的历史

(续)

农业是在几个地区独立发展起来的,包括中国和中美洲,但前面所述书面首先在亚洲西南部发生了变化。大约1.2万年前,中东地区一些游猎采集部族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至于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考古界已经争论了好几十年。也许这个循环的出现与旱季有关,因为干旱的气候摧毁了结坚果的树木和野生谷类植物。反观农牧业,粮食生产野火一样蔓延,仅仅过了几千年,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变成了农民或牧民,农村则演变成了小城镇,然后进化为城市;一些强大的酋邦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文明社会。人类进入灌溉农业、城市、识文断字、贸易和体制化战争的发展轨道,为如今人口的飞速增长和超级大都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后来狩猎和植物采集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当今世界,采集谷物和其他野生植物的做法已不具备经济价值;人们狩猎也只是为了娱乐消遣、防治虫害或进行非法象牙贸易,而不是为了获取食物。只有自给性捕捞未发生任何转变,它依旧是一种主要的经济活动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攀升,渔业压力陡增。个人捕捞、家庭式捕捞或小群体式捕捞不可避免地让位于商业捕捞,鱼成为一种可收获的商品。自工业革命以来,旨在养活更多人口的密集捕捞迅速发展成为大型的国际化产业。为了满足大城市对海产品的需求,人们发明了柴油机拖网渔船和深水拖网渔船,而正是这两种渔船使世界上大部分渔场饱受蹂躏
自食其力的渔夫们只想着如何养活自己,他们想捕捞到更多的鱼,并将一些鱼晒干或烟熏,留到缺乏食物的冬天和春天食用。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人们强化了捕鱼活动。他们往往使用大型围网或适宜出海的船只,进入那些鲜为人知的渔场进行捕捞。公元前四千年,地球海平面逐渐稳定,强化捕捞变得越来越普遍。喜欢洄游至淡水水域产卵的溯河鲑鱼,以及类似于鲱鱼和鲭鱼这样的密集洄游性鱼群成为渔民们大规模捕捞的对象。
让我们回到公元一千年的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看看洄游鲑鱼的捕捞过程:渔民们在泛着白沫的浅水河里打下一排由木桩子和篱笆组成的拦河坝,河水里挤满了逆流而上的鲑鱼,它们数量实在太多,一条鱼游动起来甚至会摩擦到其他鱼。遇到篱笆时,数以百计的成群鲑鱼便会乱转,而渔民们则手持长柄渔网站在结实的平台上。他们把渔网伸入拥挤的鱼群里,捞起来就是满满的一网鲑鱼,每条鱼可能重达14公斤。接着渔夫们把捞到的鱼扔进身旁的蓝子里,然后继续下网捕捞。最后,拦河坝上游的独木舟把满载鲑鱼的蓝子运到岸边。
男人们把数百条鲑鱼搬上岸,女人们负责去除鱼的内脏,再把鱼肉切开摊平,然后放在木架上熏干或晒干。这些鱼足够几十个人吃好几个月了,但即使在丰收的年份,人们也可能捕不到足够的鱼,只能以贝类充饥。在农村,一到粮食作物歉收的时候,软体动物就扮演着与野生植物同样的角色。
在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海这种人口稠密的地方,频繁的自给性捕捞引发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它不仅需要大量人力从事抛网、收鱼等工作,到了鲑鱼产卵季节,它还需要复杂的基础设施来捕捞和腌制数千条鲑鱼,以及储藏和运输这些鲑鱼所需的物流手段。所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社会的复杂化程度。一次成功的捕捞作业依赖于亲属关系、团队内外的社会责任及权威人物的监督。有权势的家庭领袖时常涌现,他们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具备超凡的个人魅力,拥有大批忠诚的追随者,承担着重要的祭祀职责,并且有权将食物和财富分配给其他人。他们主持宴会,与祖先和自然界的力量对话;追随者认为他们具有某些特殊能力,能够把生命和超自然事物联系起来,但这种特殊能力不一定是父母遗传给儿女的。对于以捕捞为生的族群来说,领导者最重要的品质是经验,他们必须要知道行踪飘忽不定的鱼群半往哪里移动。
随着文明的出现,鱼类进一步商品化。公元前三千年后,不断增长的乡镇和城市人口增加了对鱼类的需求。在人类实现工业化之前,像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样的文明社会需要大量劳动力从事除了养活自己以外的其他工作,因为有大量公用设施需要建立。打造吉萨金字塔的工匠、祭司和平民均以面包、啤酒和数以百万计的尼罗河鱼鱼干为食。为了给他们精心配给食物,一个新工种——食物配给官应运而生。当渔民把鼓鼓的围网拖到岸上时,这些穿着白袍的官员便开始清点鱼的数量;鱼在上架晾晒之前,他们要再次计算鱼的数目;鱼被送到加工地点后,配给官将进行第三次清点,再让厨工把鱼干分配好。在那时候的埃及,鱼是一种常规商品,而同时代和后来处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也把鱼当作一种商品。
在古罗马的狂欢宴会上,一个人就可以吃掉三公斤鲻鱼。也许我们可以谴责这种奢靡的生活方式,但只有在城镇集市和军队的物资供应所,鱼的真正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像鲭鱼这种体形较小的鱼类是水手和士兵们的常规食物,部分原因在于它们很轻,易于散装运输。渔民社会地位卑微,他们捕捉了大量这种小鱼,部分出售给城市的平民,部分制成罗马人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鱼露。鱼露是罗马帝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卖到远在北方的英国。这样渔民也能防止自己的捕鱼知识传给外人。古罗马的文件还提到了住在印度洋和红海沿岸的“食鱼族”,他们为过往的船只提供鱼干。不过,类似于这样的记载很少。根据极稀少的书面记录,“食鱼族”与世隔绝,不易相处,却对印度洋贸易至关重要
到了罗马时代,鱼早已成为一种商品,它既是奴隶的口粮,也是批量出售的货物。事实证明,经过适当熏制或腌制后,鱼比牛肉和压缩饼干等其他干制食品更美味;同时上至法老,下至平民、体力劳动者、奴隶、士兵和水手,都喜欢吃鱼干。作为便携式食品,鱼干可以让水手在海上度过数个月的时间,从而提升了人口迁移的效率。公元500年左右,基督教教义规定教徒在宗教节日和大斋节(Lent)期间不能吃肉,鱼便成为中世纪和以后各国民众的主食。然而,即使加大了捕捞力度,鱼产品还是供不应求。于是在5000年前,人们开始普遍采用人工养殖的方式获取鱼类,也就是人称的水产养殖

(待续)

——————————————

海洋文明史:渔业打造的世界

(英)布莱恩.费根(Brain Fagan)著 李文远 译
出版社:新世界 出版时间:2019-04-01
版次:初版  开本:16开  ISBN:9787510467264

内容简介

史前人类开始种植粮食之前,主要通过三种办法获取食物:狩猎、采集和捕鱼。如今,狩猎和采集不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取而代之的是驯化动植物的农牧业。但是作为人类从野外获取食物的*后一种主要方式,渔业已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产业,且现代人对渔业的依赖可谓史无前例。《海洋文明史》探讨的渔业不是作为一项运动,而是人类维持生计的手段。本书作者、著名考古学家布赖恩·费根认为,渔业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可与农业媲美,它持续地给人类提供了足够的粮食,使城市和国家得以发展,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形式与农业不同。农业讲求稳定,而渔业需要远行、贸易和迁移,需要不断寻找更丰富的新渔场。以船舶为中心的渔业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海洋探险之旅;鱼类在晒干、腌制后重量轻、营养丰富、易保存,对于商人、旅行者和远征军来说是一种理想的食物。这些都有别于农业的特征。
在《海洋文明史》这本书中,费根探索了世界各地的考古遗址,阐述了渔业如何孕育城市和帝国的雏形,并*终促进现代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

布莱恩·费根(Brian Fagan),《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美国考古学学会“公共教育奖”“主席引文奖”、专业考古学家学会“杰出服务奖”、国家地理学会、《时代/生活》《大英百科全书》《微软电子百科全书》考古顾问,世界知名考古学家,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荣誉退休教授。著有畅销书《大暖化》《小冰河时代》《世界史前史》《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等50多本著作,其中包括8本考古学专业大学教科书。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