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光动百物,草木欲言
导语
“科学”似乎是一个与诗歌相隔很远的词,但实际上,在诗歌中,有许多会谈论到万物之间相互发生关系的规则,这是科学的根基,也是大自然与生俱来的诗意。这集节目,讲的是加里·斯奈德的《光的作用》,在他的诗里,石头会说话,树木会说话,鹿也会说话——这就是科学的诗意。
文稿
你好,我是廖伟棠,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科学的诗意。
但是不要被这个名字吓到,“科学”我不是要讲最尖端的,我们可能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理解的科学,其实我要说的是最自然、最朴素的某些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定理,日常所接触的万物之间它们发生关系的一些规则。
这些东西其实它就是科学的根基,当我们去深究它,我们一方面会走上纯粹理性的科学研究,但是我们的文学创作者经常会在这种“深究”里边发现一种诗意,这种诗意是大自然万物与生俱来的。
人类本来也是自然万物之中的一员,他也应该能感应这种诗意,只不过我们把自己定义成了“社会人”,定义成了“城里人”,定义成了“学习人”,而忘记了那种与生俱来的跟万物呼应,在万物中学习的能力。
我自己最早觉悟到这一点,是我很久很久以前刚刚开始写诗的时候,无意中写出的一个句子,大概是我20岁左右,我写过一组诗,关于鱼,叫《鱼们》,复数的鱼,关于“鱼们”的组诗。
里边当我写到鱼在下沉的时候,我本来是写一条鱼,它可能慢慢沉到深海里边去,就再也不回来水面上了,这当然其实也在写当时年轻的我某种孤绝的心境。
我突然写出了一句叫“水越深,歌声就漫长。”鱼是沉默的,但假如鱼歌唱那会怎么样呢?我写出这一句是因为我以前留意过有一种说法,说在水中的传播是会比空气中声音的传播会慢很多,而且水越深会越慢。当那些深海潜水员他们互相要敲击铁的东西来发出声音,来提醒对方彼此的存在的时候,越到深海是越困难的。
但既然这样,我却从一个艺术角度去想,反过来想,如果我在海中能够唱出一首歌,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假如真的能唱出一首歌,这首歌在水里边的传播,会不会被水拉得很长,慢慢慢慢地,很久很久地才能传到别人的耳朵里面去,但是我并不在乎它要传那么久。因为它越长,这首歌也就绵延得越广阔,越动听。
这就是一个对科学的一种诗意的误读、曲解,但是在诗里边,我这是合法的,你不要拿真正的科学来质问我,那样就没有意思了,对不对?
我们要做到的是“曲解”,它虽然多少对科学有所引用,但是又让科学变了个样,当它在科学里边是经不起推敲的时候,却变成了在文学里边很经得起推敲的这么一个隐喻。
那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位诗人,他就很善于此,但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这个人叫加里·斯奈德,他是美国可能现在还活着的,最精于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诗人。他会汉语,会日语,曾经在日本京都当过和尚。
当然他更多的时间是在美国的一个森林里面,他当过防火的瞭望员,后来就自己在森林里边盖房子、耕作,跟他的孩子在一起,后来还有很多追慕他的学生也会去那里帮他忙。
加里·斯奈德他刚出道时候被归为“垮掉的一代”的成员,“垮掉的一代”顾名思义是非常反叛,非常不屑于世俗的种种规则、事物的,“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诗人是艾伦·金斯堡,是一个愤世嫉俗、放浪形骸的一位同性恋诗人,也是积极的反战诗人,后来又成为一个宣扬藏传佛教诗人。
加里·斯奈德其实跟他很不一样,虽然他们是好朋友,如果大家有看他们另一个好朋友,小说家凯鲁亚克写的一本书叫《达摩流浪者》,里面就会看到他们这些朋友在小说里的化身出现,其中加里·斯奈德是以一个智者这样的形象出现的,他懂得很多大自然的奥秘,又懂得很多佛教的奥秘。
他把这些奥秘传给这些疯狂的生活的人,让他们在疯狂的生活中时时能够看到明亮的东西,看到那些智慧在闪烁的东西。“垮掉的一代”正正因为此成为了不垮掉的一代,他们只不过选择了跟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但他们这样去寻找生活的目的,生活的真理,却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往往比我们做得更好。
斯奈德写的诗绝大多数都跟他所生活的美国的森林有关,还有更多更多跟他作为一个森林里面的劳动者有关,他所看到的,他所做的,他是一个行动主义者。首先我跟大家分享一首叫《光的作用》,这是他所看到的和他感受到的。
它温暖我骨头
石头说
石头说
我吸进它,它长出
树叶在上
树根在下
树木说
树叶在上
树根在下
树木说
一个广渺而模糊的白色
把我从夜里拉出来
飞蛾边飞边说——
把我从夜里拉出来
飞蛾边飞边说——
有些东西我能闻到
有些东西我能听到
我能看见的东西更多了
鹿说——
有些东西我能听到
我能看见的东西更多了
鹿说——
一座高塔
在辽阔的平原上
如果爬上去
一层
你就会多看见一千里。
在辽阔的平原上
如果爬上去
一层
你就会多看见一千里。
这首诗有意思的是,里面有很多种说话的声音,在现实中都是不能说话的——石头、树木、飞蛾、鹿,而能说话的诗人,他隐藏在这背后,他为它们代言。
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诗,在他的《长歌行》里面,他所写的“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东风吹过来了,百万种事物被东风吹动,它们都想说话,这就是这首诗里边光照到了加里·斯奈德周围的森林里的万物,这万物也想说话,而诗人感受到了这种万物想说话的这种冲动。
他看到它们在光里边闪闪发亮,他就觉得它们是在要跟我说一些道理,于是诗人索性就把自己代入到石头、树木、飞蛾等等里面去,去说出它们对光的作用,就是我们说的光合作用,光的作用的一种反应。
石头冰冷的,它觉得自己这块老骨头被温暖了,这是光的热力的安慰,对一种冰冷的有历史事物的一种安慰。老骨头被温暖了,它就想活动。
那树木就更是光合作用了,它吸进光,它自己也获得生长,而且它的生长是很有道理的,树根要扎根在下,树叶向上,获取更多的阳光。
接着是从眼前飞过一只飞蛾,飞蛾是有趋光性的昆虫,它会看到一个模糊的光,把它从黑夜里拉出来,这就非常像一个人对某种能够引领自己事物的一种渴望。
最后出现的是鹿,这非常有趣,你不知道鹿说的是前面的话还是后面的话,其实两者可能都是它说的,而且说着说着这只鹿变成了诗人本身。
加里·斯奈德很想成为这样一只鹿,因为它就像一个诗人一样,它能闻到东西,听到东西,看见更多的东西,这就是诗人的敏感,诗人像鹿一样敏感、敏锐,他比一般人看到的、感受的更多,而且他觉得还不够。
这里加里·斯奈德的中文修养出来了,“一座高塔在辽阔的平原上,如果爬上去一层,你就会多看见一千里。”我们每一个小朋友也好,大朋友也好,都会马上想到我们耳熟能详的唐朝王之涣写的这一句,从小就在我们耳边回响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多么奇妙,从最自然、最基本、最朴素的万物慢慢地去听、去走、去写,最后来到了一个古老文化传达给我们的一种古老智慧,而且这一切浑然一体。我想只有斯奈德这么一个日夜在大自然中浸染,又熟读中国古典的西方诗人,能够把这写到一块来。
所以这说是光的作用,又何尝不是诗的作用呢?正正因为有诗,光跟石头跟树木、飞蛾、鹿和诗人自己能产生的关系,就不是一个纯粹的一种客观的、科学的给予与接受,而是有了情感,有了真理在里边闪烁,有了从人类出发又回到人类去,当他回来的时候,他携带着自然万物给予他的加持。
这个人从他最初看到石头被光照耀,到写完这首诗,他经历了很多,他增加了很多,他丰富了很多,在人的概念上。
这也是我接下来也要讲的加里·斯奈德的一点被我所发现的非常重要的诗人的素质,就是说你要做好一个诗人,你首先要做一个完满的人,你尽可能去懂得人在这个世界里他应该懂得的很多东西。
那具体是怎么样?我在下一次节目里面跟大家通过斯奈德一首名作,来分析怎样做一个这样的完整的人,继而做一个进步的诗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