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一线实战:HR三支柱搭建与协同
阅读前请您思考:
作为HR,你是真的想搭建人力资源三支柱,还是想把这个概念传递给老板?
1 HR的一般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的功能定位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事阶段,主要负责事务性工作。诸如考勤、入离职办理、社保公积金费用缴纳等。
第二个阶段是功能阶段,HR工作开始以专业模块划分。HR功能延伸出更细致专业的分工,并逐渐演化出人力资源的各功能模块。
第三个阶段是业务伙伴阶段,也就是近期大热的HRBP。在华为,HRBP作为一条线,同时还有另外两条线来支持,就是共享中心SSC和领域专家COE。想要深度耦合到业务中,HR需要助力业务增加土壤肥力,多打粮食。
第四个阶段是战略驱动阶段。这个阶段,HR要深度参与战略,以国家为例,我们作为战斗部队的一员参与其中,基于国家的人力资源市场现状,行业的高端分布等去助力战略的市场洞察和战略解码的HR落地。
2 华为的三支柱角色画像
(点击图片可放大)
华为HR从09年开始转型,11年开始做人力资源三支柱。今天将重点分析三支柱的人才是什么样子、他的画像如何、究竟承担什么职责等等,使大家对人力资源三支柱有一个合适的定位和界定。
在华为:三支柱想要活下来,必须以客户为中心。HR的客户其实就是公司的管理层、员工、骨干等等,HR一定要有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识。
将三支柱拆分来看:
COE需要基于组织的管控诉求来识别组织痛点,进行政策设计并论证实施,这要求COE对这个领域的底层逻辑和业务先进实践有很深的积淀。 所以,COE就是设计者、管控者、技术专家。
那BP呢,他们是战略伙伴、组织人才、核心价值观传承者,还有解决方案的继承者、流程运作者、变革推动者。
最后是SSC,他们是标准服务的提供者。SSC基于流程梳理工作,再结合有序分工,实现高效高质的交付。据我所知,从2017年1月份开始,华为SSC在做组织变革,致力于成为集团运营中心,让管理者可以随时看到业务量表。
为了更好地支撑华为产业运作和全球化,HR急需转变。我们当时要考虑两点:历史是什么样的?业界的最佳实践是什么?在2011年的时候,我们能模仿、能借鉴、能学习的最佳组织是IBM。
这里有个案例:飞利浦当时组织机构臃肿、管理费用庞大。建立了共享中心后,费用削减了3个亿,HR和员工的比例从1:53提升到1:109。和老板汇报的时候,HR只要把这个结果展示出来,价值立刻得到呈现。
对标后,我们做了BP和COE现有事务梳理,及SSC的交付运营,完成了BP和COE的组织设置,优化了BP和COE的管理协同。坦白讲,2011年的大动作就是做了共享中心。内容很简单,就是把一些事情集中至一个运营中心,实现更低的成本,同时提供更有效、更优质、更客户导向的服务。
2012年左右,共享中心基本建设完成。共享中心整合了运作模式、后勤渠道、HR目标服务群体、服务范围、技术应用、运营管理、人员设计、选址和服务采购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论。
运作模式和渠道获取方面:华为采用三层交互提供服务。
第一层是内部的W3自助工作平台。管理者或者员工自助进入平台发起case和需求。你想看你还有多少配额假期,鼠标一点,系统上就显示数据;你想了解如何转档案,点击后,按照指引,员工就知道怎么办了。工作平台需注意界面引导及流程逻辑,反复审视验证,确保员工可以清晰地完成操作,避免频繁升级。亲和是华为HR最大的诉求,平台也邀请了外部顾问一起来做优化实施。
第二层是呼叫中心。其实很好理解,比如有人打电话说不知道为什么收到了一个考勤异常的通知,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啊?客服中心的妹子就会回答你。她的回答源自FAQ,这是后台团队整理出来的。后端团队基于政策流程和实践,整理出初版的FAQ,将HR的部分功能向呼叫中心转移,提升效率。呼叫中心还做了一个机器人项目,机器人可以基于FAQ回答问题,减少呼叫中心工作量的同时提升服务效率。
当然这需要做好知识管理,华为当时使用与惠普合作的CRM内部管理系统,其具体交付体现为:自助服务、语音沟通和事务处理。
第三层是事务处理中心,该团队需要不断优化知识管理并赋能前端,实现问询类case的闭环。事务处理中心还承担具体的事务处理,比如具体的员工发薪、卡证管理和社保操作等。
3 SSC的服务与设计
定义HR客户群:高层、一般管理者、员工、HR和外部人员等。
对于每个群体,SSC需要提供什么?例如,高管可能需要及时的动态数据;管理者可能需要某个员工的配置信息;员工需要社保、工资等数据咨询。我们要定义出服务群体的需求,才能去优化业务提供方式、满足服务目标。
1、服务范围:
SSC会基于客户需求及自身职责定位,整理出业务服务范围,即什么样的业务可以纳入SSC。为此,我们会去跟各体系的HR做收集和沟通,对业务进行判定。基本方式是制定原则,实施问卷调查,然后组织研讨,上述步骤完成后就去澄清业务流程,然后把这些工作落地到SSC各组成部门上,让他们组织交付。那具体的原则是什么呢?主要是事务性、标准化、清晰定义、文档化、自动化、可量化、注重指标。
2、技术应用:
这里指基本的系统使用技能,主要是自助服务系统设计、呼叫中心管理、事件管理和知识管理等系统,需要业务、it、顾问共同开发实现。
3、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的应用是在SSC上线后,基于管理者对SSC的诉求,结合外部顾问提供的业界管理经验,来整理初步的指标库。具体的运营指标,我们采取如下平衡计分卡:客户(满意度、SLA等)、财务(人力预算执行、财务预算执行等),运营(首次问询闭环率,数据准确率等),学习成长(任职资格率等)。运营的过程中,每周对这些指标进行审视,发现较大问题就立刻成立项目组来实现优化,整体思路跟一般的运营管理和项目逻辑相同。
4、人员配置和设计:
这部分需要解决几个问题:要多少人?要什么样的人?人从哪里来?
要多少人:主要基于对纳入业务的工作量进行预测,同时配合管理人员投入思考;
要什么样的人:对不同类别的人员要求不同,但大体都要求相关背景,并对这个工作有激情;
人从哪里来:呼叫中心很多人都是从外部进行招聘,事务中心通过原流程的执行者切入,并补充部分新员工,运营管理类定点获取业界有经验人员。
5、选址和服务采购:
选址主要考虑业务规模,人才聚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当时华为一度考虑将服务中心向成都迁移,也在马来设置了共享中心,这都是基于人才供应考虑的。
4 从调薪案例看COE、BP和SSC
在调薪问题上,COE会有政策和管理原则:比如遵循预算管控,国家自我管理,加快绩优人员工资水平市场竞争力提升,助力增强土壤肥力,多打粮食;
国家层面时间的时候,BP需要进行调薪方案的设计。
比如:(1)基于经营预测,整体调薪包可以在xx万内;(2)建立代表处导向,做出能够具体操作的数据和指标来,比如绩效为A,CR低于xx%,可以调整到xx%,绩效为C人员不调整;(3)组织代表处内部的评议和申报;(4)审批通过后,在发薪日前,组织主管的调薪沟通赋能,确保导向传递清晰。
SSC在获取到审批通过的调薪数据后,会在发薪日调整薪资发放。
总的来说,在华为,人力资源三支柱,就是这样的一个业务协同方式。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HR三支柱的建立是为了满足变化的诉求,而不变的只有变化。
这次关于三支柱的分享,只希望大家能感知到一点:新的HR理论或实践,一定是根植业务诉求,遵循管理常理,在企业某个阶段或场景内,带来它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