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 暑天到了,古代书法家这样避暑
咱们说说历史上的几个书法家是怎么过夏天的。
欧阳询:跟着皇上去避暑
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写作的背景就是皇帝嫌天太热,去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的事。
欧阳询《九成宫》
《九成宫醴泉铭》成于贞观六年(632),欧阳询时年76岁,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
说到避暑,就是“逃”,哪里凉快哪里去,这是皇权贵族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后来的乾隆皇帝也经常这么干,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他经常去的一个地方。
米芾:热得烦死了,还是山里面凉快!
米芾传世一本法帖《逃暑帖》,讲得就是天太热,不胜其烦,跑到山里去避暑了。
米芾《逃暑帖》
释文:芾顿首再启。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为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衾□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
此帖虽几字不能辨认,但大体意思可以读懂。
该帖为纸本,行书,纵30.9厘米,横40.6厘米,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王羲之:我太热啦,别来烦我了!
有一天,王羲之热得一动也不想动,就给朋友写了封信,我们叫它《热甚帖》。
王羲之《热甚帖》
释文:今日热甚,足下将各勿勿,吾至乏,惙力不具,王羲之白。
白话翻译一下,大概意思就是:今天天太热了,您也别挂念我了,您忙您的就行,我浑身热得都没劲招待您了。
王羲之还有一个帖叫《徂暑帖》,意思是和朋友说热得吃不下饭了,不想动。和上个帖意思差不多。
王羲之《徂暑帖》
释文:徂暑,感怀深。得书,知足下故顿乏。食差不? 耿耿。吾故尔耳。未果为结,力不一一。王羲之。
杨凝式:喝点酥蜜水
五代杨凝式有《夏热帖》:凝式启:夏热体履佳宜,长饮酥蜜水,即欲致法席。若□□□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下数字残损)病(下二行残损)。
杨凝式《夏热帖》
此为纸本,草书,纵23.8cm X 横3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杨凝式这种降温的方法挺好,哪里也不去,喝点酥蜜水,挺有效。
蔡襄:和朋友一起喝茶
北宋蔡襄《暑热帖》: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 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蔡襄《暑热帖》
此帖纸本,行书,纵23cm X横29.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看来蔡襄和杨凝式的避暑方式差不多,都是静下心来慢慢“熬”。
还有几位大书法家也挺热,发了一通牢骚,来看看。
唐寅《吴门避暑诗》
释文:吴门避暑不愁难,绿柳荫浓画舫宽。石首鲜呈黄蜡面,杨梅肥绽紫金丸。密遮竹叶凉冰檐,散插榴花角黍盘。忽报洗天风雨至,一时龙挂万人看。
李邕《晴热帖》
释文:三数日晴,顿热,若为自适也。仆少理,欲使小儿入京,当从沣州去,有书不?示之。诸公叹赛无九百之事,当不复爽也,故使驰问,不具。李邕白,十二日,差无多事检校来一言集耳,通长孙五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