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真实的战场就是地狱
7.5分
好的战争片其诉求应该是反战。可以赞颂人性,但对战争本身是反对的。因此,好的战争片对战场实地的描写会很真实,各种血腥惨烈,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尸体,生命瞬间被夺去的震撼,让人看了之后会对战争带来的残忍、毁灭带来生理上的反感。从而带来对战争意义的反思,对和平向往,对生命珍惜。
好莱坞的战争电影多数都是如此,有极为鲜明的指向。而我国的战争片多是带有极强主旋律色彩的政治教义,所以才会有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受到影响的就像小时候的我们,对打仗充满了向往,最喜欢的玩具一定是手枪大炮。
只有看了好莱坞的战争片,才真正了解了真实战场的地狱属性。国内好像也就只有【集结号】能做到这一点,至少再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对人性的刻画追寻也值得称道。
我心中最好的战争片还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这部【血战钢锯岭】虽然很难说达到了经典的高度,但在战场景象的写实性和残酷性上已经足够了,它已经完全能展现给观众什么是真实的战争——不是写在爱国主义教材上的动人文字,而是鲜血残肢和流出来的内脏;不是拿来轻松进行的比喻,而是年轻生命的逝去和战士背后家人的心碎。
梅尔吉布森是一个我很佩服的导演,曾经在【勇敢的心】中一句FREEDOM散发出足够的雄性荷尔蒙,英雄糙汉子够爷们。演的好导的也好,前作中印象深刻的还有【启示】,风格十分鲜明。他本人也是个很有性格很直男的真汉子,离所谓的政治正确很远,这次的【血战钢锯岭】里连个黑人角色都没有。
影片塑造的人物道斯是真人真事,他的事迹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一个坚持不拿枪上战场的医护兵,只身救下75个伤兵(据说真实情况是谁都记不清救了多少,有说100的,有说50的,最后折了个中)。
甚至有些神迹连电影都没有描写,因为太神了导演怕观众反倒不信,比如道斯负伤后在担架上又发现了个伤员,于是主动翻下担架爬去找人;还有后来日军战俘回忆,几次瞄准道斯但开枪就卡壳。
影片用大半的时间的去铺垫道斯的心路历程和信仰坚持,也在不遗余力的表现和传递信仰的力量。不拿枪,就是道斯坚守的信仰使然。
然而,信仰的内涵并非我关注的重点。当炮击过后,战士们爬上钢锯岭,走过尸体堆,子弹呼啸而来的时候,才是这部战争片最引人入胜、震撼人心的时候。虽然不至于像有些人说的紧张压抑的喘不过气,可能这样的场景看的比较多,但画面的惨烈程度还是足够吸引住我的目光。
就如前面所说,这才是真实的战场,如地狱一般。只有真正经历过战场的人,才会有那种恐怖至极的体会。之所以叫钢锯岭,就因为那小小的断崖像钢锯般让太多士兵的肉体绞碎。
在这种时刻,不知道下一秒还能否活着,战士们还会有报名参军时的那种爱国热情吗?道斯在影片里的一句台词我印象很深:家乡有的人因为没能参军而自杀。如果他们参军了,面对这地狱般的景象,又会有何种感受?就像刚刚从阵地上下来的那些战士空洞的眼神,那才是最真实的战争给人带来的可能是内心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害。
老兵们一般很少愿意主动提起打仗时的细节。我的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负伤回乡,继续务农,依然赤贫。因为过世的时候我才刚刚记事,没机会去问他所经历的战争。听父亲讲,他好像是个机枪手,但他从未提过战斗的细节。或许是不愿回忆吧。唯一留下的是一枚和平鸽图案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工作的原因,有的时候要做公司间的业务竞赛,大家习惯性的喜欢用战争去比喻这种对抗赛,还下战书,发檄文,穿军装,做动员。再有,会拿一些战争史上经典案例做激励,比如塔山战役。说实话我打心底还是抗拒的。职业军人的精神一定值得学习,战士的牺牲也绝对值得纪念缅怀,但人类的内斗尤其是国家民族的内战本身就是种莫大悲哀,那么多生命的逝去可能连全尸都没有,却在和平年代不断被拿来做秀喊口号,这真的合适吗?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看到的只是伤亡数据,但数据背后是一张张年轻战士的脸和被战争毁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