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月经总是来5天左右?—— 月经周期七期的生理概况(上)
女性自青春期开始,到更年期为止,生殖系统呈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性周期。
性周期最明显的标志为月经,月经的周期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所以又称之为月经周期节律。月经与生殖节律紧密相关,一般在13-15岁来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现在,由于生活状况的改善,营养的加强,有的女性初潮年龄提早到11岁,极少数人因体质较差,先天不足,也可推迟到18岁。
初潮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肾气初盛,天癸初至,冲任尚有所不足,月经可能失调,如无明显症状者,可不予治疗。
月经延续到48岁至55岁时绝止,称之为绝经期或更年期。更年期时,由于肾气衰,天癸竭,冲任亦衰退,故月经失调,此时,如无明显症状,亦可不予治疗。
月经周期一般为1个月,即28-32天。由于每个女子的月经周期并不完全一致,故凡在23-40天之间来潮1次,且无任何不适者,可不做病症论。
还有极少数生理异常,2个月行经1次,且有一定规律者,称为并月;3个月行经1次,且有一定规律者,称为居经、按季;每年1次,且有一定规律者,称为避年;终身不行经,但能受孕,称为暗经。对此虽有论述,但因例数太少,无法深入研究。
每次行经的持续时间,称为经期。根据我们的临床统计,经期5天者占多数,7天者次之,3天者占少数,4天或者6天的更少。
每次月经的排泄量一般在30-100ml,有的可能较多,有的可能较少,可按行经时的一贯排泄量衡量之。
月经的经色先淡后红,再转淡。月经的质地黏稠而不凝,一般无血块。在行经期出现轻度的腰酸、小腹胀以及经前期出现轻度的胸闷、烦躁、乳房乳头胀痛等现象,均不作病症论。
月经周期,前人亦有经前、经期、经后三个时期的分类。明清时期,虽然有人提出“凡经一月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此生化之机,乃的候也”,但未提出分期。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5版《中医妇科学》教材由夏桂成提出“经间期出血”,因而将月经周期划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即排卵期)、经前期四期。
由于临床上经前后期(相当于基础体温高温相6-7天后,经前6-7天时)常出现胸闷烦躁、乳房乳头胀疼、夜寐差等反应,所以有五期分类,即把经前期分为经前前半期和经前后半期。
随着实践的深入,经后期亦分为初、中、末三个时期,因此提出七期分类,即行经期、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期(排卵期)、经前前半期、经前后半期。
月经的来潮表示本次月经的结束,新的周期的开始,反映出新旧交替,经血排出与重阳必阴的转化。
一、经血排出
月经来潮时,阴道排出血性分泌物,初时较少,色淡红,质地较稀,抑或有黏腻状。中期经色转红,经量增多,质地稍黏,是月经排泄的高峰时期。所谓排经者,即指此期而言。末期经量又转少,经色转淡红,质地又转稀。
一般来说,行经初期短,中期稍长,末期较长。
实际上,行经末期一面在排泄月经,祛除陈旧性的瘀浊,另一方面已开始生新,为新周期服务。
由于女性的个体差异,一般存在着7、5、3奇数律的差别。根据临床统计,5数律者占多数,故按5、7、3的顺序叙述之。
5数律者,是指每次行经期均是5天,有规律性。初期1天,中期1-1.5天,末期2.5到3天。行经初期是排泄经血的发动时期,行经中期是排泄经血的高峰时期,行经末期是排泄与生新的交替时期。
7数律者,是指行经期均是7天,亦有规律性。初期1天或1.5天,中期2天或2.5天,末期4天或3天。排经的顺序与5数律数同。
3数律者,是指每次行经期均是3天,很有规律。初期0.5天或1天,中期1天,末期1.5天或1天,排经顺序亦与5数律数同。
还有少数5数与7数交替,或3数与5数交替者,其行经初期与中期介于5数律与7数律之间,且有一定的波动性,大多属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二、重阳转阴
月经之所以来潮,固然依靠子宫冲任的气血活动排出经血,更在于重阳必阴的转化。重阳者必须转化,不转化则重阳的生理极限无法纠正,其结果将形成病变。
转化者,在于纠正重阳的不平衡状态,是基础体温从高温相迅速下降的过程,气血活动表现为排出月经。
经血下泄后,经前期所出现的胸闷、烦躁、乳房或乳头胀或痛等阳热现象均告缓解或消失,亦足以证明重阳必阴的转化。
根据临床观察,地处亚热带的中国女性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重阳的转化可能有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是重阳水平高,阴的基础亦好,转化迅速而顺利,BBT高温相迅速下降到原低温相水平,而且在整个行经期均处于正常的低水平,不受外界或内在因素的干扰,是一种重阳必阴的健康转化;
其二是重阳水平有所不足,或者阴的基础稍差,必阴的转化有所不利,BBT高温相下降稍缓慢,排经略有不畅,无明显反应,不作病症论;
其三是重阳水平有所不足,或阴的基础稍差,或因内外因素的干扰,必阴的转化亦有所不利,BBT高温相下降后又有所上升,排经亦不畅,一般亦无明显反应,亦不作病症论。
三、几点说明
在行经期的生理特点中,尚有几点需加以说明。
其一是排经(除旧)务尽。
行经期主要是旧周期的结束,因此,凡旧周期所遗漏下的一切陈旧性物质又须“完全干净,全部彻底”地加以排除。留得一份瘀浊,将影响一份生新。
其二是水血之争。
关于行经期所排下的经血,在中医妇科发展史上曾有着很大的争论。我们认为月经所排出的物质有多种成分,包括血、水(液体)、少量内膜组织及其他物质。
其三,行经期基础体温的快速下降,以及小腹轻微胀痛、胸闷烦躁、乳房乳头胀痛迅即消失等,均可以说明阳升阴降的运动形式,但降者并非绝对之降,乃降中有升,以降为主。如出现绝对之降,有降无升,则月经排泄过多。
行经期结束至经间(排卵)期,称为经后期。一般来说,经后期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根据阴阳运动形式特点、有无带下及带下的变化,可分为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二个时期。
经后初期在经后期中稍长,无带下,阴长运动处于静止状态,实际是排经后的恢复时期。
根据临床观察,由于女性的生殖周期不同,经后初期“7、5、3”奇数律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7数律者,一般经后初期有6天,即2个3天,甚则可延长到9天;5数律者,一般有5天;3数律者,一般有4天,甚则5天,最少者3天。
至于少数不规律交替者,如5数与7数交替,3数与5数交替,可按其较多数律为主者推算,即以5数律出现为多者,仍以5数律推算之。
极少数4数或6数者,可以接近的数律推算之。如4数律者以5数律推算,6数律者以7数律推算之。
或者就以带下为标准,如无带下出现,均可从经后初期论治,但有部分女性,其带下分泌需要通过阴道检查始能明确。
经后初期阴血有所不足。血海空虚,癸水之阴处于低水平,阴长运动相对静止。
这里血海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血海之血,二是阴长之水。
因月经来潮,血海空虚,子宫内膜脱落,所以必须生新。由于天癸之阴水的水平很低,血海空虚者滋长缓慢,甚则有所静止,所以在前人的一些著作中,曾有把经后喻作产后者,亦说明排经与分娩性质虽不同,但有相似之处,故以恢复为前提。
该时期虽有阴长运动,但非常缓慢。
经后中期介于经后初期与经后末期之间,为经后卵泡发育的重要时期,与经后末期紧密相连,主要的标志是带下,色白质稀。
一般来说,这一时期较经后初期稍短,较经后末期稍长。根据临床观察,由于个体差异,经后中期的奇数律亦有差别。
一般3数律者为3-4天,5数律者为2-3天,7数律者为2-2.5天。至于3数律与5数律交替者,应以为主的数律推算之,5数律与7数律交替者亦同上。
当然,有少数人在时间变化上可能有所延长或缩短。
总之,经后中期有了白带,在一定时数内应该进入经后末期,而随着阴长运动的进展,这一时期阴长水平已达到中等度,并逐步明显起来。
阴长者,是指天癸阴水滋长也。癸水溶入血分,到达血海及与肾有关的卵巢,最主要的目的是滋养卵子,促进卵子发育。
经后中期已有带下,卵子发育渐趋明显。涵养血海,促进血海充盈,即子宫内膜的增长,是经后中期的重要任务。
其次是促进水湿津液的增加,润泽生殖道,营养生殖器官,维护性功能,且有助于经间排卵期的卵泡活动和受孕。
经后中期阴长水平已达中等程度,故出现带下,其运动形式降中有升,以降为主。降则升,升则降,波浪式向前推进,但降多于升。
降则偏于静,偏于缓慢,所以经后的阴长运动远较经前期阳长运动为迟缓,也是经后期阴长运动的形式特点。
阳消是为了阴长,阴长必须阳消,此乃阴阳互根的关系。阳消在经后初期不明显,但到了经后中期就较为明显。随着阴长水平不断提高,阳消亦必随之加快加深,是以在阴长的同时不能忽略阳消的存在。
经后末期与经后中期紧密相连,且为时甚短,与经间排卵期也有着紧密关联,其主要的标志是带下的分泌数量增多,质地上亦显得稍黏稠,甚则有少量锦丝状带下。
此时,其阴长水平已达高或中高度。
经后末期在整个经后期中为时最短。
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经后末期一般为1-2天,少数人亦可达到2.5天,甚或3天。
由于“7、5、3”奇数律的个体差别,3数律者经后末期可达到2.5天甚或3天,5数律者经后末期一般在2-2.5天,7数律者经后末期一般在1天或1.5天。
总之,这一时期短暂,亦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即突然带下减少,返回经后中期,甚至经后初期、经后末期缩短,即带下增多1天,甚则半天后即见较多的锦丝状带下,迅速进入经间排卵期。
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有极少数人经后初期、中期均很短,即经净后3-5天内带下突然增多,并出现锦丝状带下,迅速进入经间排卵期;
亦有少数经后中末期延长者,带下虽较多,质地稍黏,但无锦丝状带下,需延后1周或1-2次倒退后才趋正常。凡无明显的症状者,均可不作疾病论。
这一时期的阴长阳消形式显然与经后中期不同。
阴长运动的特点在于以降为主,降中有升,其运动显然较经后中期明显、快速。此期静中有动,动静结合,静降动升几乎相等,推动阴长运动进入经间排卵期。
阴长运动进入到后半期,阳消越发重要。近高水平的阴必须有充足的阳,因而阴长阳消,消中有长,甚则一面在消,以保证近高水平的阴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大量补充,形成了消长并存的局面。
这就是经后末期阳消的错杂变化。
经间期(排卵期)、经前前半期、经前后半期,告诉你为什么经前女性的脾气“一点就着”。
注:本文选摘自《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夏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9.10。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