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养生要旨
宇宙就像一个大摆钟,时空准确无误又循环往复。经过三个月的春令时节后,今日北半球迎来了立夏,正式开启夏三月的旅程。今天我们继续来讲一讲夏季应该如何养生。
关于夏季的养生要旨,《黄帝内经》是这样写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有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在此前的文章《春季的养生要旨》中,我们说到,整一年养生,都围绕着阳气的升降伏藏展开。从冬至的一阳生,到春分开始透出体表(对应地表),到立夏开始完全走在表外,夏至达到顶峰后开始回落收缩,所以夏至之后入秋开始,对应的是阳气收敛,这股巨大的回收力量,带来强大的“藏力”,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人体阳气对应着天地的阳气升降,这是人类、动植物等所有造物都能保持一致。因此,借天地之力,来完成养生,是最科学、省事的方法。
那么,夏季养生应该怎么做呢?跟着黄帝内经的指引来开展。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季的三个月,秉承春三月的快速生发,到夏季开始进入繁茂期。以人为例,春三月像是一个人的青少年阶段,而夏三月则成长到了青壮年阶段,是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此时天气与地气在时空中交五,此时阴阳两气的动态变化,转化到阴数为二、交五后阳数为七,这一交五过程通常发生在端午时节;端午、也称端五,午时是一日阴阳交汇之时。
华夏文明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圣人们掌握“交五”之道,理解了万物的生发演化。在夏季的天地相交当中,万物生长迅速,同时也新生出各类生命,可谓天赐大恩。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有爱在外
夏季的北半球自南而北,日照阳光一个比一个长,因此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活动时间。因此,夏季的作息对应的是“夜卧早起”,这里边再多强调一次,夜卧指的是亥时(21点-23点),切不可超过23点以后入睡,最晚不过亥时。早起则对应每日的寅时(3点-5点),尽可能在这个时间内起床,最晚也不要超过6点,否则将一日颓靡。
夏日养生的重点,在于“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很多人特别怕晒,但往往夏三月是汲取阳气的最佳时机。这时候应该多往户外走,接受阳光浴,摘除帽子等,使头顶的气能与天地的气交通。
另外,夏三月是养阳的最后也是最佳时机,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多晒背,通过阳气的补充,对下半年及明年的养生打基础。
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对应的是生长化收藏中的“长”和“化”,关于“长”,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述过其原理,这里不过多赘述。当中还有个“化”,可能有的读者不太理解。
其实夏季是有两个阶段的,一年对应五脏和五季,五脏的转换为: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为:木、火、土、金、水。对应为:春、夏、长夏、秋、冬。这里边的长夏,通常指的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三伏天”。脾应化,因此夏三月养脾胃也非常关键,在中医临床当中,脾胃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古代医学贤者的药方当中,都把健脾胃列为头等大事。
夏季顺应时令养生,为“长”和“化”创造有利条件。大家再回看一年五行对应五脏和五季,他们都是相生的关系。因此,如果夏三月的养生没有做好,伤心伤脾,心火灭、脾土损,秋季肺金难以独当一面,导致“奉收者少”。秋收没得收,一年白忙活。
写在最后
一年的养生,环环相扣,紧跟着天地的节奏,是智者的选择。对于夏季的养生,简单总结为一多三少。
一多:多在外、多晒太阳以养阳,当然晒太阳也有技巧,以不中暑、不脱水为基本界限,如果出汗过多则需要及时补水,以免适得其反。
三少:少吹空调、少吃、少寒凉。首先,吹空调会导致腠理皮肤毛孔收紧,这个做法是与夏季人体特征相悖的。此时因为外热的关系,人的毛孔张开,开始排泄汗水等秽物,如果强行人为关闭毛孔,则无法排泄,同时有寒气倒灌进入人体而造成寒证等情况。
第二个少是少吃;夏季因阳气走出体内来到体表,体内空虚的情况下,没有更多的阳气来帮助消化食物,所以大部分人在夏季都会感觉食欲一般,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因为阳气都在体表,内部空虚寒凉。这也是为什么夏季地里、水里很凉的原因,因为天地的阳气也浮现在外。
第三个少是少寒凉;寒凉之物包括了水果、冰冻食品等,尤其在夏天摄入损伤最大。刚刚我们说了,阳气浮表后、内里寒凉空虚,此时如果摄入寒凉之物,对人体是双重打击,直接对脾造成损伤,毁了夏季养脾化之道。因此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的习惯。夏季在白天适当吃点姜,有助于养阳、养脾、暖内里,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可能有读者还会说,夏季水果那么多,不吃受不了。关于水果的吃法,主要注意两点:1、是否是当地产的时令水果,也就是这个季节才有的,如果不是则不吃;2、是否冰冻的,如果是则不吃。若是非冰冻的时令水果,适当吃点是可以的。
时令养生,智者获利、愚者获弊。奉生之道其实很简单,过好每一天,吃好睡好,懂吃懂睡,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