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悬在江面20多米高空,为武汉长江大桥巡查保养
极目新闻记者 潘锡珩
摄影记者 李辉
通讯员 陈强
实习生 张可欣
武汉长江大桥是京广大动脉的“咽喉”,10日武汉大暴雨后,铁路线的正常运行是否受到影响?11日中午,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桥工段的“大桥卫士”们,利用没有列车通行的“天窗点”时间,对大桥展开一轮巡查保养。极目新闻记者跟随他们,直击整个作业过程。
武汉暴雨过后,重点关注路基是否沉降
“10日武汉下了大暴雨,引桥处的轨道架设在山体上,土质路基容易被雨水冲刷造成滑坡,带来沉降风险,因此我们今天要重点关注。”武铁武汉桥工段长江大桥车间桥梁工区班长黄志国对记者说。
武汉长江大桥上的铁路线是京广大动脉,每天有约300趟火车往来通行,平均约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驶过,事关行车安全的细节,一个都不能放过。
中午12时40分,沿着铁路桥侧面窄窄的步道,记者来到了作业地点。十多名养桥工首先进行集合点名。记者注意到,除了人员要点名,他们所携带的工具物品也要逐一清点。黄志国说,“离开时还要再次清点核对,防止有东西遗忘在铁路线上。”
清点完毕,大家这才进入防护网内的轨道线上开始工作。只见一名线路工拿着长长的专业标尺,在两根轨道间测量了一番,然后每走一段距离,就弯腰测一次,随后还拿着漆笔在测量的点位上写下“+1,0”等等字样。
黄志国告诉记者,这是在测量轨道的几何尺寸,+1表示实际轨距与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相比,多了1毫米,0表示两根钢轨水平方向差值为0。“这两个数值都是符合标准的,一旦有超出正常范围,我们就要马上安排维修。”
测量大桥铁轨
与此同时,另外几位工作人员拿着小锤逐一敲击检查保养轨枕扣件是否紧固,另一组人则拿着工具,对存在松动的扣件、螺栓等进行紧固。“马上进入炎夏,钢轨由于热胀冷缩会产生一定的形变,我们还会加强对轨道的巡检和养护。”黄志国说。
拧紧大桥铁轨镙丝
吊在江面20多米高空作业,巨轮在脚下驶过
桥面巡检的同时,桥梁下部联结部位和钢桁梁的巡检也即将展开。
桥下检修
极目新闻记者跟随几名桥梁工,钻进铁路线中间的检查口,沿着钢梯一步步下到长江大桥第3号桥墩的墩台上。墩台的面积并不大,大约10来个平方米,四周都是滔滔江水。要不是四周都有护栏,站在这样的地方,记者真有些双脚发软。
墩台两侧,各有一个长长的“检查车”,通过轨道倒吊在钢梁下方,供人站上去对钢梁等部件检修保养。记者看到,说是“检查车”,其实就是带有护栏的“栈道”:十多米长,约1.5米宽,半人高的护栏,上面“敞篷”,四周透风。
只见三名桥梁工进入检查车后立即蹲下扶好,他们拉着两侧的锁链,驱动检查车滑动前行,远离了记者所在的桥墩,缓缓来到江心。随后他们拿出小锤等工具,一个个敲击着铆钉,看是否存在松动或者锈蚀情况。
记者看到,不但他们每个人腰上都挂着安全绳,就连手持的小锤都拴着绳索,绳索另一头穿过手掌挂在手腕上。“这是给工具上'双保险’,避免滑落的意外。”
“叮叮”“咚咚”,伴随着江面的风声,轻轻的敲击声回荡在空中。几名大桥养护工所处的位置,是江面上空20多米的地方,相当于六七层楼高,一艘艘巨轮就在他们脚下缓缓驶过。
步道木板留缝铺装,是为了排水和通风
极目新闻记者还注意到,在大桥正桥部分,供人行走的步道全部是用黑色木板铺设,一块块木板中间,还留有一指宽的缝隙。刚刚踏上这样的步道,透过缝隙就看到巨大的落差和江水奔流,记者一度担心万一哪块木板腐蚀松动,会不会发生危险。
黄志国安慰道,“不担心,这都是经过专业处理的防腐木,我们定期巡查,一有隐患就及时更换。”
记者了解到,这些木板全部是进口的松木,每一块有足足7厘米厚,每平方米可以承重约1千公斤。并且在使用前,木板全部通过高温高压浸入了防腐油,这也是呈现黑色的原因。
“为什么留这么大缝隙,一块块拼接完整不行吗?”面对记者的疑问,黄志国讲解到,之所以留有缝隙,是为了让雨水沿着缝隙快速流走,风通过缝隙快速将木板吹干。
记者采访时正在下雨,江面风很大,虽然处在公路桥的正下方,但这里的雨几乎是“横着下”,铁路桥这一层依然会受到雨水困扰。但脚下的步道看不到丝毫积水。
武铁武汉桥工段长江大桥车间书记李春生介绍,1957年10月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横跨长江的钢梁桥,也是京广铁路横跨长江的“咽喉”。被称作“大桥卫士”的桥梁工、线路工,每天都要检查钢梁桥体状态,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列车安全通行。在这些大桥卫士的精心养护下,武汉长江大桥的养护维修水平一直位居全国铁路前列,钢梁桥的养护更是全国铁路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