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添自述:我的年青时代,“谢俊”的明星生涯
1936年我第一次走上银幕。
在上海狮吼剧社演了几个月话剧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明星影片公司的摄影棚。
当时上海有个“电影皇后”叫胡蝶,也是在天津长大的,她的父亲和我父亲一样,都是广东籍的铁路员工,我家和她家都特熟。
胡蝶的妹妹胡珊和堂弟胡业培跟我交往最多,他们比我大,我小时候就爱跟他们玩儿,经常是他俩领着我去上学。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我到上海以后就去找了一次胡蝶。
那时候她已经是很有名的演员了。我向她讲了我也想到电影公司拍电影的愿望。她挺当回事,很快就把我的情况和当时影剧界的大师洪深说了,希望能通过他把我介绍到明星公司。
没多长时间,洪深就想找我见面谈谈。我虽然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对什么都不在乎,可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兴奋的同时还有点儿紧张。
洪深的名气虽大,可见面一聊,他还是一位很随和的人,一下子,我的紧张情绪就没有了。他问了我很多问题,但都是电影方面的。
可能是对我的回答比较满意,聊到最后他奇怪地说了一句:“你年纪不大,知道的美国明星还挺多。”
我一听这话,就觉得得抓住这个机会,让他对我多了解一些。我就把我从小怎么迷上卓别林,怎么迷上电影,怎么在南市和天桥受到平民文化的影响,等等,全都说了出来。我看得出,他听得还挺有兴趣,分手时他答应我,只要有机会一定向电影公司推荐。
和洪深见面以后不久,当时的大导演李萍倩正好要拍《夜会》。
原定的演反面主角的孙敏突然病倒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替,洪深趁机把我推荐给了李萍倩。
试了一次镜头,李导演非常痛快地接受了我,拍完这个戏他还给我起了个艺名,叫“谢俊”。
在这部戏里,我演的是一个叫王度生的花花公子。
这个电影上演以后,我在同行和观众里就有了些影响。不少观众看到我这张新脸儿以后就问:“谢俊!谢俊是哪的?”
我进明星公司时,正是日本人占领了东北以后,全国上下抗日情绪特别高。在电影界,出了很多以抗日救国、社会进步为主题的片子。
明星公司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进行了一次改组,吸收了很多有才华的进步人士,成立了明星二厂。
我也进了二厂,同时还参加了一个“上海业余剧人协会”。这个协会要算是当时上海最严肃、最有实力、最有代表性的话剧团体了。协会里有阳翰笙、洪深、应云卫、程步高、李萍倩、张石川等有名的编导,还有魏鹤龄、王献斋、赵丹、袁牧之、吴茵、陈波儿、白杨、舒绣文等一大批的知名演员。能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演戏,对一个演员来说,真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我经常参加协会的各种活动,以“谢俊”的艺名在明星二厂拍了《生死同心》、《清明时节》、《社会之花》、《梦里乾坤》、《马路天使》、《四千金》《压岁钱》这些进步电影,饰演了各种角色。
在一年中参加了这么多电影的拍摄,对刚刚进人这一行的我来说,真算是一个考验。只要摄影棚有拍戏,我就进去看,看这些明星怎么处理自己的角色,看导演是怎么要求的。
周围的一些导演和演员,像应云卫、赵丹、吴茵、魏鹤龄,对我的表演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有些人还和我成了几十年的朋友。
明星二厂成立以后,拍的第一部片子是阳翰笙的《生死同心》。这是一部表现人民向反动军阀统治进行斗争的进步电影,革命者李涛和进步青年柳元杰及其未婚妻是这个戏里的三个主要人物。袁牧之演李涛和柳元杰两个角色,陈波儿演柳元杰的未婚妻,我演为柳元杰辩护的律师。
可是事有不巧,在律师的戏只剩下最后一组法庭辩论镜头的节骨眼上,我突然得了严重的肠胃炎,上吐下泻,高烧不退。这下子拍不下去了,我躺在床上心里很着急。
一想到因为我拍不完这场戏,摄影棚就不能换景,不换景就得停机,一停机,那损失可就大啦!要是找人替我演,那前面的镜头就要重拍,可是有些景已经拆了,要重拍损失就更大了……
想到这儿,我就对导演说:“导演,你也别着急了,要紧的是把这场戏拍完,你把我拉到摄影棚去,只要我不晕倒,就抢拍这个镜头,要不然,我可是太对不住大家了!”
应云卫和我一样,知道工作实在是拖不起,就同意了。他安排好急救措施,叫了辆车把我送到了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摄影棚。
因为身体太虚了,耀眼的水银灯虽然照得我头晕想吐,可是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劲儿,把我表演的欲望全都调动了起来,一个正义的律师形象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楚。
后来一想,真不知道这个镜头是怎么拍下来的。模模糊糊地记得我念完了那一大段辩护词,后面的事就一点儿也不知道了。
在明星二厂还拍过一个戏,是《马路天使》。看过这个电影的年轻人可能会问:“这片子里也没有你呀!怎么在字幕里还写着谢俊的名字呢?”这里面可有一段故事。
我确实在《马路天使》里演了一位“落难公子”,是一个脆弱的小人物。他是个有良心的记者,遭到别人的排斥失了业。
一天,他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在小酒馆儿喝醉了,摇摇晃晃地在街上碰到“马路天使”小云,便和她进了一家小旅馆,在小旅馆里又哭又笑,丑态百出。
小云无法忍受,只好扶他回家。没想到在路上被“落难公子”的妻子碰上,误以为是小云引诱他把他灌醉,就对小云大打出手……
当年出版的《明星》半月刊上还登了题为“《马路天使》中的十一位大艺人”的照片,其中就有“落难公子醉酒”的剧照。
这个戏最初的完成片是13本,试演以后,大家都觉得挺满意。可是导演袁牧之不放心,又特意请《十字街头》的导演沈西苓提意见。
沈西苓看了以后,提了一个建议:如果能把片子剪成9本,就会更精彩。袁牧之觉得有理,于是就委托沈西苓全权删剪。最后成了现在的9本,“落难公子”的戏也被剪了。
观众没有见到“落难公子”的形象,虽然对我来说是一个大遗憾,可是不管怎么样,能和赵丹他们这些水平高的人在一起拍戏,对初进电影公司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提高自己的机会。
而袁牧之、沈西苓这些大导演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在我以后的从影生活中,一直伴着我,成了我一生学习和追求的榜样。
文章节选自《谢添拉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