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的小学时光
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多年,小学时光算是最轻松、最无忧无虑的了。
那时候的农村,小学生不用在外面补课,也没有特长班,只是偶尔期末会有一次全公社所有小学的统考,但老师也不是太看重,课该怎么教还怎么教。平时,老师不会留太多的作业,在学校差不多就能写完,放学回到家要么帮父母干点家务活,要么就是玩。
那时候,一般的家庭,孩子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父母每天要忙着干农活,也管不了太细,能吃饱穿暖、不生病,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打架、惹麻烦就行。
我对小学一年级没太多印象,只记得当时也许是因为班里有留级生,也许是因为刚上小学没适应,学习成绩并不是太好。读二年级的时候搬到了新盖好的学校,原来的校舍被改成了生产大队办公室和卫生所。之后,成绩才逐渐赶超了上去,后面的四年基本上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期末考试前五名一般都会有奖品和奖状,第一名的奖品是一支自来水钢笔和几个作业本,钢笔的质量不是太好,用得也不仔细,差不多正好能用上一个学期时间。
星期天,老师照常还是要留一点作业,我们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大多会聚在一起写,到我家的时候居多。其实,写作业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可以一起玩。大多是我先把作业写完,他们抄一下,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玩了。农村也没什么玩具,男孩子最多的还是到外面疯跑、在地里摔跤、撞拐什么的。稍大一点之后,开始琢磨着自己做点小玩具,从木片刀剑到弹弓、火柴枪等各式各样。弹弓都不记得做过多少把了,劈下一个合适的树杈儿,用刀简单一修,绑上自行车的气门芯或从内胎裁上剪下来的橡皮条,就差不多了,稍微高级点的弹弓,把手是用铁丝弯成的。做好之后,大家一起比赛,看谁能打到树梢的麻雀。后来看到有高年级的学生玩火柴枪,我们也打算自己做。农村家里经常会扎个篱笆什么的,粗铁丝是现成的。父亲给邻居修自行车,废链条瓣也有的是,比较难弄到的是步枪的子弹壳。那时一听说村里有民兵打靶,就赶紧跑去,看看能不能捡回几个子弹壳。材料凑齐后,有人弄了一把火柴枪当样品,拆开看清了结构,就开始自己造。枪把儿、枪栓、扳机都很简单,用钳子弯成相应形状即可。把链条瓣和子弹壳连接到一起是个技术活,得先在子弹壳尾部中心打个孔,再用自行车的辐条帽把子弹壳和链条瓣连起来,辐条帽的作用有点像现在的铆钉,反复折腾了好几次才成功。记得有次打孔,不知道怎么回事,子弹壳里还残留了一点火药,在铳子的撞击下发生了小小的爆炸,手被震得发麻,老半天也没能缓过劲儿来,还好没有外伤,没被父母发现。最后,我们几个差不多人手一把火柴枪,组成了一个小队。不过,说得好听叫枪,其实也只能听个响,不像现在网上能看到的火柴枪功能那么强大。那时候玩什么也是一阵子,过了新鲜头儿就扔到一边了。
二年级的时候,对门邻居家买了部收音机,每天中午、晚上的固定时间都有评书联播,从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到袁阔成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单田芳的《隋唐演义》等等。我和我哥都着了迷,天天一到点就想着过去听,饭也不好好吃,父母没少因此发火,但我俩就是收不回心思。终于有一天,父母托大姨在北京买了部收音机回来,同时还买了一台小闹钟,要上发条才能走的那种。之后,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就不再往邻居家跑了。同时也会看着时间,不能耽误上学。说起来,四大名著当中,除了《红楼梦》之外,其他都是听的评书。后来上了初中,因为大部分时间住宿,当时热播的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就只听了个断断续续。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没有电铃,上下课都是用敲钟来提醒。下课钟是单声,上课钟是连声。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原来敲钟的同学上了初中,老师让我接他的班儿。当时很是兴奋了一段时间,一到快下课的时候,就不停地看放在桌边的闹钟,时间到了赶紧跑出去敲下课钟。时间一长,习惯了之后,慢慢就想偷点懒,下课钟提前个一两分钟,上课钟晚上那么一两分钟。也不知道老师是没注意到还是看出来了装不知道,后来的几年就那么敲下来了。
四年级的下学期,学校推荐公社三好学生,老师推荐了我。同时告诉我要写一份若干字的总结材料,这对于当时才开始学写简单记叙文的我,实在有点难。后来老师给拟了份提纲,除了要写如何好好学习,还要写自己做了哪些有好人好事。最后搜肠刮肚,按写记叙文的套路,编了如何帮人推小车上坡、到村里的电视放映室帮着打扫卫生的事,算是顺利通过,估计当时很多学生也是这么写的吧。
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没有太多深刻的记忆,比较平淡,也许是因为那时候还小不太懂事。其实那几年,家里还是集中发生了几件大事:父亲和三叔分家、村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盖新房子以及父亲为此小腿骨折住院。但父母从来没有因此在我们面前愁眉苦脸过,包括父亲小腿骨折后出院回到了家里,我放学后看到他半躺在炕上,腿上打着厚厚的夹板,他也只是笑了笑,说没事。
直到参加工作、成家之后才慢慢体会到当时这些事对于他们的分量,以及为了不让我们分心影响学习的苦心。
人生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