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中国传统乐舞《祈》成为爆款 | 争鸣
2021年春节,原本寂寂无闻的河南卫视凭藉乐舞《唐宫夜宴》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春晚”市场拔得头筹。这可能是阴差阳错,毕竟,“不走的钟表一天也会对两次”。
《唐宫夜宴》
然而,这个端午节河南卫视又端出《端午奇妙游》,再次刷爆各大网络平台。看来,河南卫视这是要开窍的节奏。
传统文化助《祈》成为爆款
《祈》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此乃“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的曹植在名篇《洛神赋》中的名句。难得的是,《端午奇妙游》在开篇的《祈》身上竟然再现了“翩若惊鸿”的同时做到“婉若游龙”的不可思议:“洛神”扬眉转手利落迅捷“翩若惊鸿”,其衣袂飘飖却宛若慢镜头中的游龙。
如何做到极具对比张力的这一点?答案是:在水中录制完成。不过,水下舞蹈并非新事物,《祈》的编导郭吉勇之前即以水下舞蹈《卷珠帘》博得关注,《祈》的舞者何灏浩一直从事的花样游泳运动亦可谓“水中舞蹈”。所以,《祈》成为爆款,更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加持,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维度上的全面加持。
《端午奇妙游》片头
首先谈天时。《祈》是《端午奇妙游》的一部分,而端午节为国家四大法定传统假日之一(其他为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项目。端午节又叫龙舟节,和水密不可分;端午节和屈原密不可分,而屈原在《离骚》中多次提到洛神。在端午节推出《祈》和在平常时日推出《祈》,并不能“同日而语”。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
其次是地利。《祈》灵感来自于《洛神赋》,洛神是河洛文化的象征,河洛文化则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端午节由上古时代的祭龙仪式演变,时值东方苍龙星宿飞升于正南天中,所以又叫“天中节”。众所周知,河南又称“中原”,传统上为“天地之中”——中国四大古都河南占据其三(洛阳、安阳、开封,另一为西安),和“天中节”恰好无缝对接……一切因素都是自然而然汇聚,由河南卫视推出《祈》更是水到渠成。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祈》是由“卫视实力排行榜”上更靠前的浙江卫视甚或湖南卫视推出,还能引起这么大的联想和关注吗?恐怕未必。
汉服爱好者
第三为人和。一百年前,国人耻谈传统文化,因为前些年眼见得四万万之众的天朝上国竟被区区几万外国兵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连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不得不仓皇西逃,以至于先贤们发出“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呼吁,甚至出现众多“传统文化导致中国灭亡”“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类的说法。十年前,我们也很难想象大街上的时尚男女以着汉服为荣,而汉服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汉服销售额已达60亿元,连续5年增长率达70%以上……传统文化在国人的召唤下,已经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光电技术助传统文化重生
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光电技术的应用。光电技术在当前突出表现为信息技术,而中国的信息技术已居世界第一梯队,国人已具备了生产力自信。更重要的是,光电技术为源自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赋能,国人更具备了文化自信。
19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以西方“坚船利炮”为代表的机械工业文明的剧烈冲击。具体到音乐领域,中国传统音乐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西方古典音乐则是机械工业文明的产物,在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被我们自己视为“落后”。同时,中国传统音乐“不靠谱”(皆为“带弯儿”的音),重口传心授,重即兴,重表演,适合学徒制;西方古典音乐则“很靠谱”,重规范,重统一,重乐谱,适合现代学堂。这就导致在现代化的中国教育体系中,却是西方音乐体系一枝独大,中国传统说唱艺术在这里全然不见,戏曲艺术也仅剩中国戏曲学院一家。
当然,一定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比如“音乐院系中也有民族唱法”等。然而,可叹之处正在于此。“实际上,'民族唱法’就是用西洋唱法来唱中国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音乐学家田青如是说。所谓“民族唱法”其美学观和教学模式皆是西方的,换一种简单说法就是:跟着音阶性的钢琴练声和唱歌,怎么会养成中国歌唱“带弯儿”的润腔习惯?
好在人类来到了电子文化时代,光电为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赋能:不宜于记谱和印刷的中国传统音乐却可以被电子音像技术轻松记录,不标准和即兴不仅不是艺术的疣生物反而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点,类型多样、底蕴深厚、形式综合的中国传统音乐,正好被新型、强大的在线技术以多样的方式记录、使用、传播和发展。
以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为例,其就是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以四位憨态可掬的唐小妹的视角,拉出4条平行且交错的故事线来展现端午祭祀盛景。在这里,除了让观众惊叹“看到了洛神本神”的《祈》之外,还有融合祭祀、歌舞、杂技等诸多元素的《龙舟祭》,呈现兰陵王波澜壮阔一生的多地琵琶演奏《兰陵王入阵曲》,将傀儡戏与舞蹈融合的梦幻《唐印》,以歌舞、民俗与戏剧结合再现中医文化魅力的《医圣传人》,以及多场实景演出、梦回大唐的古典乐舞《丽人行》……
《丽人行》
再换一种视角,则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口头现场文化的代表,西方古典音乐是音乐中的书面印刷文化代表,如今的电子文化则帮助中国传统音乐走出其对书面印刷文化的不适,以在线融媒的方式将这种口头现场文化轻松送入寻常百姓家。在这种意义上,中国传统音乐未来可期,至少也是处在“起底回升”的上升曲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