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问
按:因为有点喜欢读书,且常在朋友圈发几本书装逼,所以方记便向我约稿,要我回答三个问题。仔细理了理了,我诚实地写在下面。
一、为什么喜欢阅读?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阶段,早些年是因为孩子出生,觉得要培养爱读书和爱运动的人,就那么势利,那么简单,希望动静结合嘛。于是经常买教育类的书和童书,慢慢地全家人都有了阅读的样子,买书的习惯也坚持了下来,但看得有点杂,有点乱,也还没有强烈的阅读愿望。
后来有了网购,有时一买就是十几本,无意中买回一本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喜欢上了,就买来熊培云所有的书,这是我阅读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把《自由在高处》里推荐的电影全部看完了。另一个转折点是一个讲座,2010年3月份某个雨天,在一个纯属偶然的聊天中获知本地进修学校请来一位很怪异的语文老师郭初阳,他将在聚仁学校开讲座。当时我的好奇心还未消失,就赶去听了郭的讲座《语文课为什么需要电影》。那次讲座深深地震憾了我,两个多小时讲座,所有的内容我认真记下,里面提及的每部电影我都认真看,事后找来他写的书,看了电影及他的书感觉自己的匮乏,对阅读有了渴望。
因为郭初阳我便知晓了蔡朝阳,于是有了搜寻,找到蔡老师的书《救救孩子》、《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带回家》、《阅读抵抗荒诞》、《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但愿读书人似我》……后来和蔡老师成为网友,又因他认识了许多热爱阅读的新朋友。我发现熊培云、郭初阳、蔡朝阳都是七零后,而且有两位是老师出身,阅读他们的作品引起我很多共鸣。直到今天,一天不阅读我就会感到少了什么。
二、阅读对我有什么改变呢?
我曾经很自卑,因为自卑我比别人更勤奋,更在乎追求物质的东西,每天在忙碌中打拼。后来得了病,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人到中年如果再奢谈什么理想,肯定会被边上人当作神经病。一些和我差不多的同龄人,事业、家庭都进入倦怠期,能赚钱的也都赚了,赚不来钱的也大概认定这辈子没发财的命;能升官的也升得差不多了,升不了的也死心了;房子、票子也就这么着。接下去该干什么呢,怎么排遣这些工作之外的时间呢?大家最热衷的是养生,除此之外女人可以做美容、逛街买衣服或者看韩剧、泰剧;男同胞丰富一些,喝酒、喝茶、按摩或者麻将桌上娱乐至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时候想想人生是不是很没趣、很呆板?而阅读或许能够有那么一刻会忘记日常生活的平庸,还会有好奇心,还会有新鲜感,有期待,有思想力量的撞击,所以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去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这其实是一本小朋友看的书,其中讲到一点,人是有天命的,每个人来到世界都要寻找到自己的天命。这样也能理解蔡朝阳老师的qq签名:四十岁重新发现理想。阅读让我重新思考人到中年的意义,带来我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带来学习的快乐。
我也是一个焦虑的家长,虽然一直陪伴孩子成长,但孩子每天的变化、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困扰着我,比如青春期的爱情、同伴关系等。也正是因为我坚持阅读,一直持续地学习,认识一群爱阅读会思考的朋友,所以修正了我许多曾经自以为是的教育观,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我的焦虑、困惑也随之改变;从一个毛躁、感性的人慢慢修炼得比较从容淡定;有我个人的改变,才有了亲子关系的改善。
三、推荐什么书?
这很私密,每个人的阅读爱好不一样,我喜欢的你不一定喜欢。童书我比较喜欢的有《兔子共和国》、《读小库》、《柳林风声》、《爱哭鬼小隼》、《海鸥.乔纳森》、《新童年启蒙丛书》、《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家庭教育类可以看《给你爱的人以自由》、《爸爸爱喜禾》、《给莉莉的信》、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还有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河合隼雄的《孩子的宇宙》、《有益的父母有害的父母》。在看这些书的时候,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延伸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我最近看喜欢看一些心理学的书,比如这两天欧文.亚龙的书让我很痴迷。还有我自己很想看经济学类的比如弗里德曼的,可惜总觉得自己书看得太少,很多书看不懂呀,上次图书馆的演讲更给了我这样的感觉,积累太少。还有一本《论美国的民主》看了三个月,《光荣与梦想》买来两年了,还没看完,我也很痛苦。如果推荐一本消遣性的杂志,老六(张立宪)主编的《读库》非他莫属,他凭一人之力把一本杂志做成一本书,真的不错,浅显通俗,有趣、有料、有种。
2015年9月(删减版)刊于本地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