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道题目都蕴含着你的良知与慎思----面试真题解析(95)
解析有温度,文章有温度,问题请留言
市里举行老年人电脑培训班,有位培训老师因病未请假,没去上课,引起老人不满,要求退课,你作为负责人该怎么处理?
一、先做人再做事
听了一些同学在打卡里的答案,个别同学考虑全面,处理问题客观,吾心甚慰。但是大多数同学,不分青红皂白,上去要搞死生病的老师。在这场情与法的较量中,情完败。
但是,我心里苦啊。
这些打卡的同学,我也算你们半个老师。而且我这是教育类公众号,即便没有亲自教过你们大多数人,也总有那么一丢丢丢丢丢的师生情谊吧,当然你可以自豪的说我压根看不上你教的那些玩意儿,那是你的自由。
看到各位同学们,已经有了坚定的规则意识,能够大义灭师,不知该笑还是该哭。莫名的想起来疫情期间那位被因为儿子大义灭亲,而大意失荆州的父亲。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气走了老师,拿什么留住学生呢?
前面我讲过一道题目,关于突发事件类的,我在那道题目里一直强调要生命和生产并重,其背后的含义是:既要有人文情怀,关注生命;也要有理性头脑,注重生产。
那道题目大家都有了人文情怀,注重救人,但是少了理智头脑,忘了破案。这道题目也是突发事件题,答案却截然相反,大家都有了理智头脑,却少了人文情怀。真是奇哉怪哉!
所以,我一直说,每道题目其实背后隐藏着你的三观和处事之道,答题混乱,体现的是思想体系的混乱。孔子说“四十不惑”,你们还没到四十,暂时惑一下也可以原谅,但是真到了四十,还来得及吗?
老师病了,老师也需要安慰体谅;而老人也不会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坏,这么上进的老人能坏到哪里去呢?所以调查清楚,跟老人们解释下,有多少固执的老头会不依不饶呢?
眼见尚且不为实,没有证据不要妄下结论,我们都在为岳飞的“莫须有”罪名叫屈,这种没有调查就处理老师的做法,又比秦桧高明几分呢?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啊。
诚然,知易行难,人人皆可成尧舜,但有几人真能成?知行合一,何其难也,连孔老夫子也到了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问学问,知识只是一方面,平时多阅读,那些积累的东西,才能在经意间就能化为你的风度;更重要的是常修心积德,学会做人。
然后再把你的为人之道,体现在题目中,自能高下立判。这也是我最近以来,一直坚持以典说题、以理解题,而不是单纯就技巧论技巧的缘由所在。
二、把功夫做在实处
许多同学都会答事后要加强整改,避免再发生类似错误,但是怎么整改、整改到什么程度没有说。
荀子曾讲过: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做事难,做实事更难;做实事难,做好实事更难。
答题犹如做事,只是用嘴巴讲出来的事。但是答题比做事更难,做事可以做一步,想一步,边做边完善,答题却要一步不做,先想十步。
所以,越是这种情况,越要注意细节,别人说整改,你就要想到怎么整改,否则,你凭什么脱颖而出。比如老师缺课这事,不仅要完善日常管理制度,还要建立AB岗制度,课前一小时确认制度等,完全可以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而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我工作中遇到过的。多年前,从事后勤工作,开会经常会有人迟到、缺席,领导屡屡不满,后来我就想了个招,每次会议前一个小时,再确认一次,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迟到的现象发生。
所以,我一直觉得能创新固然是一种伟大,但是能把一件小事细到极致,也是一种伟大。
因此,在答题中,一方面要体现人文关怀,不仅关怀老人,还要关怀老师;另一方面要做实后续处理,见人见事见制度,即知即改见成效。体现出这两点,才能从气度和思维上完胜对手。同样,在工作中,生活中,更是需要我们这样去做。
写在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