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店长开出百万年薪!小菜系开了20年,70家餐厅的秘诀是啥?
从新加坡吉真那路的一家街边小店起家,20年发展,莆田已经在5个国家开出了70家餐厅,并且连续4年摘得米其林一星。
在餐厅推行扁平化的“店长管理”制度,屡屡失败的当下,莆田如何在两年内顺利搭建起店长制?并且已经拥有了百万收入的店长?
管理——
“事业要做大,就必须要分享。”
上半年各大餐企纷纷亏损,而莆田的财报数据依然呈正数。
“很多人问,你在疫情期间有什么应对办法。任何应对办法都不是灾难来的时候才有的,都是平时你做了什么,积累了什么。”莆田创始人方志忠说道。
他告诉内参君,因为莆田一直有把收益拿来分,所以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候,每个店长都在努力解决问题,为自己的门店负责。比如这个月有哪些营收,成本要如何控制,怎么跟业主谈判等等。
莆田采用透明化的分红制度,这要追溯到2005年左右。
“餐厅前几年不怎么赚钱。2004、2005年左右,餐厅开始有钱了,就想着把这些钱分了。事业要做大,就必须要分享。”
方志忠进一步解释,集团每年拿出30%的税后利润,从后勤到门店,与全体员工一起分享成果。
从2018年1月开始,莆田推行扁平化的“店长管理”制度。
莆田的门店决策和财务都由店长决定,直接汇报给集团副总裁。与海底捞的师徒制一样,店长也需要培养徒弟去开新店,师父除了可以在自己负责的门店拿到一份收益分配外,还可以在徒弟新开的店里再拿一份同等收益。
方志忠对店长制和传统管理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假设把门店当作一个终端出口,它顶多只能完成总部大脑给它的指令,假设你把它当作一个细胞,它就要追求生存,还要繁殖后代。
2010年加入莆田的陈淑珍,在2017年已经升职为营运经理,负责10家门店。在莆田采用店长制度后,每人只负责一间店面,陈淑珍起初感到不适应。方志忠告诉她,有一天你会成为百万店长。
那时的陈淑珍听后还有些质疑,没想到在2019年真的实现了百万收入。她解释:“徒弟也是店长,以前是我的下属,现在我们是平级的。但是徒弟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找师父来一起讨论,毕竟师父比较有经验,而师父也可以从中分得红利,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达到百万年薪,成为百万店长。”
在管理上也显得更加理想,陈淑珍表示: “以前新加坡有10家门店,每一间店的问题都抛过来。现在每间店有一个店长,什么问题自己来扛。操心的事情虽然很多,但比较专注。”
家文化——
“怎么让员工的福利好一点,怎么给客人更多一点。”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人才储备就会成为最大的难题。很多企业开始学习海底捞的店长制以储备人才。但由于自身企业的基因差异,学习的过程并不顺利,或者半路折戟。
制度上的有序执行,有赖于最底层的企业文化。
在方志忠看来,“没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再多的标准化、规章制度,到不同的地区有一个好的呈现是不容易的。”
在创业不久后,莆田就开始萌生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当时还备受质疑,“现在来看,原来在新加坡打造的企业文化,很管用的。”
福建是一个非常讲究人情味的地方,这个地域文化孕育了方志忠,也孕育了莆田企业文化的雏形。在新加坡创店初期,莆田就是以家庭模式经营,招揽不少同乡与夫妻档一起打拼。
在莆田的许多门店里,都有一起上班的夫妻。每次开拓新市场,集团也会把夫妻一起派驻到同一地点,在陌生城市可以互相扶持。等这个城市再开新店时,夫妻双方都能够成为不同门店的骨干力量。
当莆田来到精英文化浓厚的香港,起初也是费劲的。香港整体社会文化讲究效率,劳资关系分明。但香港莆田门店运作模式并没有因此改变。如今方志忠看到餐厅已经和最初设想的一样运行。
“我们谈的更多的是怎么让员工的福利好一点,怎么给客人更多一点,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运营状态。”方志忠说道。
传承——
“他们接班之后,这个企业变得更轻了”
在国内第一批做大做强的餐厅开始思考传承问题时,莆田已经实现了二代的无缝交接。
方志忠也没有刻意培训和要求孩子接班,反而是两个儿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主动进入了莆田。
在莆田创立初期,不容易请来员工。那时才12、13的方泽嘉和弟弟方泽伟,在晚上和周末都会到餐厅帮忙端菜。“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莆田长大,和莆田的老员工没有距离感。”
如今两位后代已经进入集团两年时间了,28岁的方泽嘉掌管业务,26岁的方泽伟则是掌管后勤。
在校学习期间,方泽嘉就已经开始参与餐厅的运营工作。留学4年期间,正值莆田进入中国市场之际,当时他经常与父亲通过电话聊天,一起讨论店里的种种难题。正因为这样的经历,毕业后加入公司的管理团队,他并没有感觉到陌生。
2018年,方泽嘉进入公司之时,恰好也是店长制正开始推行的时候。实习了3个月后,他就顺利担任了副总裁一职。
方志忠提到,大儿子觉得和团队之间更应该没有层级。如今员工90后居多,他有更好的对话基础。
次子方泽伟在校时学习大数据相关的专业,毕业后则是肩负起了中央厨房数据化的任务。目标是优化食材管理系统和工作流程,确保食材新鲜度,减小消耗,控制成本。
在接班后的两年里,方志忠坦言,虽然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理念上的不同,但目前还没有。他觉得两个儿子给莆田人带来的更多的是年轻一代的想法,更符合莆田成长的东西。比如一个团队如何更年轻化、更扁平化。
“我觉得90后更务实,更有效率。他们接班之后,少了传统餐饮人的厚重感,整个企业变得更轻了。”方志忠认为,平台已经很年轻化,很专业性。“能外包的业务都外包。比如和华与华、微海等企业合作。我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门店的运营上。”
食材——
“把现有的事情做得更精,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
与大部分业内人士不同,方志忠不习惯花时间应酬。即便卸下了管理重担,他还是将全身心扎入了食材上。
“花在食材上的时间有多少?”
“全部的时间。”
莆田的食材原产地都是方志忠亲自探寻,“我很在乎一个人对你的产品、生意是不是有感觉,有感觉就会用心去做。”
莆田渔业兴旺,水产丰饶,一年四季皆有不同的食材上市。每年11月到翌年3月是海蛎最肥美的季节,整个莆田江口港都充满了海蛎的味道。莆田餐厅的海蛎养殖基地就位于此。
一般海蛎的生长时间是120天左右,而莆田餐厅则选用养足了300天的海蛎,吸收饱了海水的精华,海蛎的肉质更加饱满,口感鲜甜爽滑,营养也更加丰富。当天捕捞之后,海蛎上岸现撬,运输全程冷运不泡水,保留了其原始的新鲜口感。莆田使用的食材都是从原产地空运到各地餐厅。
(方志忠在寻找蜜柚的路上)
谈起食材,方志忠越发兴致勃勃:“龙眼第一要看品种,第二要看树够不够老,还要看龙眼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山泉水。”
让方志忠更加欣喜的是,顾客能够感受到他的用心。
多年前他与两位顾客在一家新加坡日料店碰到,顾客告诉他,这两家店是他最常光顾的。这家店的人均是120新加坡币左右,而当时莆田的人均就12新加坡币左右。
他们做了一件事, 让方志忠至今难忘。他们觉得莆田的菜特别好吃,但卖得便宜,所以每次都会多点一条店里最贵的鱼。虽然夫妻俩并不爱吃鱼,但他们会将之打包带回去给家人吃。
“任何付出都值得。”方志忠发现顾客是能够感知到他的付出,并且支持他们。
他总结莆田的主要消费者是30岁以上,对品质有追求的人群。当大家尝过了各种味道之后,就会开始倾向于选择更有品质的产品。
因此,他一直在原有食材的基础上,寻找更好的品质。比如今年的龙眼,很多人就跑来跟他说更好吃了。
“一年比一年好,一批比一批东西更好,把现有的事情做得更精更好,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方志忠说道。
未来——
“培养了多少店长,莆田的规模就有多大”
谈及未来,方志忠坦言莆田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化,“我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店长的培养上,培养了多少店长,莆田的规模就有多大。”
“莆田这样的发展,满足一群价值观相近的人能够走到一起,去做一件事,有更多的收获,每个人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没有想说做成一个多大的企业,更多的是想能够满足有缘分的人一起走得更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