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记忆 】后海边的鸦儿胡同
我们一起来到后海边的“鸦儿胡同”
看看曾在那里行走过的人与事
图源:畅游西城,侵权即删。
鸦儿胡同为东西走向,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起小石碑胡同,西至鼓楼西大街,全长820米。明代属日忠坊,因胡同内有广化寺而称“广化寺街”。清代属正黄旗,因胡同位于后海北河沿而被称作“沿儿胡同”,后谐音作“鸭儿胡同”或“鸦儿胡同”。历史上什刹海周围名刹林立,坐落在鸦儿胡同31号的广化寺是什刹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寺院。寺门前有一红色大照壁,照壁“照”住的正是碧波荡漾的什刹海。寺内五进院落,东西有旁院。广化寺始建于元代,传说是一位高僧托钵化缘,用一生所得布施修建而成。
图源:广化讲堂,侵权即删。
明清时期,广化寺不仅“殿堂廊庑,规模宏大”,而且坐落在后海岸边,风景秀美。恭亲王奕每次下朝后,也总是先到广化寺中休息、喝茶。恭亲王不仅是广化寺的大施主,还捐给寺里许多宝物,如大雄宝殿里的紫檀供桌,殿外的青花瓷大鱼缸等。恭亲王家和广化寺的缘分不止于此。1938年溥心畬来广化寺为母亲项太夫人停灵举丧时,见寺院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当即向北平市有关部门呼吁整修广化寺。他不仅自己带头出资,在资金不足时,还组织师生在中山公园水榭联合举办书画作品展览,义卖三天,终于将寺内中轴线的建筑及东西配殿进行全面整修。直到40年代,溥心畬每年还到寺里来消夏,寺里的僧人几乎都有他的赠画。
张中行20世纪30年代曾经住在广化寺的西邻李家院内。他在《张中行讲北京》一书中记述了与住持玉山的交往。玉山十分注重修持受戒,他定下“不攀龙附凤、不外出应酬、不私自募捐化缘”的“三不”制度,成为当时佛界名规。虽身为住持,但玉山出门步行不坐车,和小和尚们一起吃饭,上殿念经从不贪睡缺席。1947年,玉山和尚倡议在广化寺成立小学,为周围居民提供免费读书之所。冬天寒冷时节,广化寺开粥厂施粥救济,据说粥也要比别处的稠。
京师图书馆大门。图源:北京鲁迅博物馆,侵权即删。
广化寺临什刹海,环境清幽,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之所。清末,张之洞看中了这里,在广化寺内成立译书局,陈曾寿、梁鼎芬、徐思允等都在此任职。之后,张之洞在这里筹建京师图书馆,并将自己的一部分藏书也放在这里,民国后改建为国立京师图书馆。拨取前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残本余册,及前外务部所存影印《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后又调取直隶、东三省、河南、山西、广东、江苏、江西、四川、浙江、福建、湖北各省官书。京师图书馆馆藏丰富,是我国现代图书馆的开端。
鲁迅先生曾经为国立京师图书馆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自1912年起,鲁迅在教育部任职14年,曾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在职期间,他多次以教育部的名义,征集历史文献,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加以很好的保护,并进行整理和使用。
著名的文学鉴赏家和书法家张效彬也曾住在鸦儿胡同,寓所院门上高悬着陈叔通先生所题的“固始张”的匾额。据徐士瑚回忆,张效彬最大的嗜好就是千方百计地搜购名画、名帖、名砚、玉器、青铜器,其中明画最多……他讲他收藏的明画,北京任何收藏家都不及他的多,也不及他的好,这些明画都收藏在他家后院一高大房间内。
萧军故居。图源:畅游西城,侵权即删。
1951年萧军一家搬入了鸦儿胡同的6号院。由于房子很小,他将屋角处不到两平方米的储藏室布置成了狭小的写作之所。储藏室没有窗户,密不透风,即使在白天写作也必须开灯。虽然条件艰苦,萧军仍自得其乐,将写作室命名为“蜗蜗居”。
鸦儿胡同的故事,就为您讲述到这里
编辑整理丨顺益兴四合院网络部
图文来源丨顺益兴四合院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