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怎么运作的,该如何提升?
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微软公司在之前对2000个加拿大成年人进行的注意力调查,同时还会其中100多人的脑电图(EEG)进行分析。发现人们的平均注意时长从2000年的12秒,到2013年的时候下降为仅有8秒。而金鱼的平均注意时长为9秒。
补充说明:我们常说的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或9秒是误传出来的,更准确的说法是金鱼的注意时长为9秒。
该结果与2014年英国广告购买商OMD的一项研究相吻合:发现普通人的注意力在1小时内会在智能手机、电脑等工具上来回切换21次。
据研究者分析,这种注意力的下降主要是来源于多媒体的普及所带来的影响。虽然目前没有看到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但随从13~14年至今,手机等多媒体已经更进一步普及。现如今人们的注意力很有可能进一步下降。且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好像以前很久没有静下来心认认真真去阅读一本书,也越来越少去深度思考某个问题,每天总是被形形色色的外界信息所吸引。
过去,有伟人选择在闹市中读书以让提高注意力。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步解开大脑面纱,可以更清楚得去了解注意力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一些常见的误区。
注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果把我们大脑的整个认知过程比如为一座大厦的话,那么注意和唤醒就类似于地基的作用。任何一个出现缺陷,均将导致认知能力的降低。
例如Geschwind发现:理解、学习和记忆的失败均可能归因 于注意的缺乏。甚至有学者发现,注意力可以解释32%的智力变量。同时,理解、记忆等过程的缺陷也会反过来影响注意的发挥。
注意过程使个体维持一种合适的唤醒状态或者说皮层唤醒状态,只有达到合适的唤醒状态,人们才能接受和加工信息,因此注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注意过程使人们有选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抵御分心和保持警觉。
在注意状态下可以产生两种注意类型: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选择性注意的任务要求主体关注有关刺激或对有关的刺激作出反应,而忽视无关刺激;分配性注意的任务是测量在不降低效率的情况下同时对不同活动进行操作的程度。
现实中任一涉及到需要对多种刺激任务加以辨别时(如在干扰的环境中阅读)都需要选择性注意能力。而分配性注意涉及到人们同时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的能力。
可以用下面的这张图来简单了解当我们在做注意力有关的任务时,整个注意过程是怎么样的:
按照注意过程对注意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接受性注意、抗干扰能力和表达性注意。
接受性注意主要与信息输入时的选择与编码有关。例如在阅读的时候,将看到的文字从视觉信息的形式转换为语音和语义的听觉信息进行理解。
这个过程比较薄弱时,可能会出现下面的一些情况:
(1)左耳进右耳出(没有态度偏见的情况下);
(2)看书时走马观花,过眼不过脑,看完跟没看一样;
(3)反应慢,例如听到别人说话后要缓一会才反应的过来。
抗干扰能力主要与注意过程中的抵御分心有关,干扰信息可能源于外在,也可能源于内在。例如在工作时保持不受外界声音的干扰,并且抑制一些与工作无关的联想,以便能专注于手头上的工作。
这个过程比较薄弱时,可能会出现下面的一些情况:
(1)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干扰;
(2)学习工作时经常走神,发呆;
(3)粗心马虎,总是在细节处出错却不自知;
(4)很容易受到先前的经验和知识的束缚,认知灵活性差;
表达性注意主要与抑制信息输出时的自动反应和无关信息有关。例如一个刚学写作的儿童,在练习写作时要抑制住以“流水账”的方式,而采用书面语言来进行写作。
这个过程比较薄弱时,可能会出现下面的一些情况:
(1)易冲动;
(2)进行脑力活动时很容易疲劳;
(3)很难控制自己一些下意识的反应(例如口头禅);
(4)难以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即使自己是愿意的情况);
这三个过程均体现了注意的本质特征之一,即对某些刺激进行优先选择并抑制无关的刺激。同时,如果其中某个过程特别薄弱的话,都有影响整体的注意效率。
与单纯根据理论构想或根据观察而进行的注意分类不同,对注意过程的划分是建立在大量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因此,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分类没有那么通俗易懂,却能更好地还原大脑加工信息的过程。
而学术上常讲的如抑制控制能力、认知灵活性等执行功能的主要成分,还有像反应力、加工速度等能力也会“参与”到注意过程当中。
因此,成长脑的注意力训练不仅是让人更专注更高效,而且会在自控能力、灵活性、反应速度等多个方面得到体现。同时,某些核心的功能也会参与到情绪调节、行为调节的过程中。
当注意在运行的过程中,还会表现出5个主要的特征,分别是:
1、选择性;
2、稳定性,一旦做出选择注意就可保持一段时间;
3、注意的转移是必要的;
4、集中注意之前,往往对一个宽广范围内的刺激加以观察;
5、个体对某类刺激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下这几个不同的注意过程是怎么运作的。
小明在嘈杂的教室里面上课,这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此时小明需要在众多的声音中只对老师的声音信息进行快速加工,转换成记忆系统和理解系统能够处理的形式,同时要确保不对其他无关声音进行加工。如果老师的声音信息不能足够快地被进行加工,那么即使小明原本是知识贮备是没问题的,也可能就会跟不上老师描述问题的速度。这个过程中,接受性注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思考时,还需忽略外界信息的干扰(如同学的嘈杂声等),并且可能还需要抵御因听到问题时产生的一些无关的联想。不让这些外界和内在的干扰信息影响自己的思考。这个过程中,抗干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当小明突然想到了问题的答案,在准备脱口而出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还没举手,抑制住了自己答题的冲动,而是选择先举手再回答问题。并且在回答问题时,抑制住了自己的一些不良的口头禅,只将自己组织好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表达性注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从输入到最终输出,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几秒钟就走完,也可能需要好几分钟。在整个过程中,不同的注意过程在其中均起到了选择某些刺激并忽略某些刺激的作用。它们互相影响并共同地保证了我们其他的认知过程(如记忆与理解)能够良好运行。
像注意力的特征和品质,例如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这个过程良好运行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表现。因此,在很多注意力训练的机构和软件中,简单地用一些“注意力持久性或者注意力稳定性”的训练,并希望以此来让受训者的注意力更加持久稳定,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做法。经常会出现在训练中有着良好的表现和进步,却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情况。
这有点类似于:有研究发现男性走路的速度与收入成正比,男性走路的速度越快,其收入往往越高。于是乎有人就故意在平时去加快自己走路的速度,并希望能以此改善收入。这毫无疑问是不可能有用的,因为往往是因为收入高的男性更加忙碌,导致了他们更重视时间,所以走路的速度快,而非反过来。
这听起来非常滑稽,但在实际生活中因为对基本原理的不了解,缺乏对某个领域的认识或者其他种种因素,这种类似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同样的,颠倒了因果关系的脑力训练,只能是收效甚微。
注意力稳定且持久是整个认知过程能够良好运行的结果,它不仅受到注意力本身、还会受到记忆、理解、计划执行等其他认知过程的影响,甚至我们的动机、情感、兴趣、态度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在真实的学习和工作时,各项大脑功能都是整体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着在运作的,如果某一环节运行地不流畅,注意力自然是很难稳定且持久的维持下去的。不断去优化认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时自然而然会更加高效,而不能因果倒置。
上面这部分,仅是从训练的角度进行分析,并非否定注意力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这一分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认知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在现实中基本很难找出一项任务是只会涉及某一环节的认知过程的。例如成长脑App中“男孩女孩”的训练虽然是训练接受性注意的,但在完成这项任务时里面的信息也会经历注意表达的过程。成长脑的脑力训练当中,通过科学的设计与编排,保障在完成指定的训练项目时,对应的需要提升的认知过程有较高的载荷度。既是说,用到了某项大脑功能和训练到了某项大脑功能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现在,当我们能以认知过程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大脑功能的时候,不仅可以更好的让我们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日常行为,也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科学高效地去提升自己的脑力。
在本栏目的其他文章中会对注意力的其他分类方式和研究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