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谈临帖:临什么、写多少、何为“有力”

“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这是很多书法爱好者经常会问的问题,这其实是在追问临帖的意义何在,是啊,我们为什么要临帖呢?我们来看看启功先生是怎样看待临帖这个问题的,一篇《启功先生谈临帖》与您分享。

 | 启功


常有人问入手时或某个阶段宜临什么帖,常问“你看我临什么帖好”,或问“我学哪一体好”,或问“为什么要临帖”,更常有人问“我怎么总临不像”,问题很多。

据我个人的理解,在此试做探讨。

问:为什么要临帖?

答:“帖”这里做样本、范本的代称。临学范本,不是为了和它完全一样,不是要写成自己手边帖上字的复印本,而是以范本为谱子,练熟自己手下的技巧。

譬如练钢琴,每天对着名曲的谱子弹,来练基本功。当然初临总要求相似,学会了范本中各方面的方法,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句上来,就是临帖的目的。

启功 月圆花好立轴

约1986 50×60cm

问:选什么帖?

答:这完全要看几项条件。自己喜爱哪样风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无从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迹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范本学了一生也没练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现在影印技术发达,好范本随处可以买到,按照自己的爱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学,没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问:选范本可以换吗?

答:学习什么都要有一段稳定的熟练的阶段,但发现手边范本实在有不对胃口或违背自己个性的地方,换学另一种又有何不可?随便“见异思迁”固然不好,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语)又有何不该呢?

启功 临颜鲁公

无年款 33×24cm

问:我怎么总临不像?

答:任何人学另一人的笔迹,都不能像,如果学就像,还都逼真,那么签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献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苏辙的字不能十分像苏轼,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

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语),何况时间地点相隔很远,未曾见过面的古人呢?临学足为吸取方法,而不是为造假帖。学习求“似”,是为方法“准确”。

启功 日月星辰

1986 69×46cm

问: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征是怎么写成的?如龙门造像记中的方笔,颜真卿字中捺笔出锋,应该怎么去学?

答:圆锥形的毛笔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么“刀斩斧齐”的方笔画,碑上那些方笔画都是刀刻时留下的痕迹。

所以,见过那时代的墨迹之后,再看石刻拓本,就不难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笔画轻重应是什么样的情况。再能掌握笔画疏密的主要轨道,即使看那些刀痕斧迹也都能成为书法的参考。

至于颜体捺脚另出一个小道,那是唐代毛笔制法上的特点所造成,唐笔的中心“主锋”较硬较长,旁边的“副毫”渐外渐短,形成半个枣核那样,捺脚按住后,抬起笔时,副毫停止,主锋在抬起处还留下痕迹,即是那个像是另加的小尖。

不但捺笔如此,有些向下的竖笔末端再向左的钩处也常有这种现象,前人称之为“蟹爪”,即是主锋和副毫步调不能一致的结果。

启功 斑斑寇迹

1986 69×46cm

问:应学“哪一体”?

答:所谓“体”,即是指某一人或某一类的书法风格,我们试看古代某人所写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处。

我们学什么体,又拿哪里为那体的界限呢?那一人对他自己的作品还没有绝对的、固定的界限,我们又何从学定他那一体呢?还有什么当先学谁然后学谁的说法,恐怕都不可信。

另外还有一样说法,以为字是先有篆,再有隶,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渊源”,必须先学好篆隶,才能写好楷书。

我们看鸡是从蛋中孵出的,但是没见过学画的人必先学好画蛋,然后才会画鸡的!

启功 行文做事对联

1986 67cm×22cm×2

问:什么是笔画的“有力”?

答:还有人误解笔画中的“力量”,以为必须自己使劲去写才能出现。其实笔画的“有力”,是由于它的轨道准确,给看者以“有力”的感觉,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的“力感”。

还有人有意追求什么“雄伟”、“挺拔”、“俊秀”、“古朴”等等,不但无法实现,甚至写不成一个平常的字了。

清代翁方纲题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诗说:“浑朴当居用笔先。”我们真无法设想,笔还没落时就先浑朴,除非这个书家是个婴儿。

启功 节临智永千字文

无年款 33×24cm

问:每天要写多少字?

答:这和每天要吃多少饭的问题一样,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规定一致。总在食欲旺盛时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学生功课有定额是一种目的和要求,爱好者练字又是一种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

我有一位朋友,每天一定要写几篇字,都是临张迁碑,写了的元书纸,叠在地上,有一人高的两大叠。我去翻看,上层的不如下层的好。

因为他已经写得腻烦了,但还要写,只是“完成任务”,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还有给旁人看“成绩”的思想。其实真“成绩”高下不在“数量”的多少。

有人误解“功夫”二字。以为时间久、数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实上“功夫”是“准确”的积累。熟练了,下笔即能准确,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枪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弹,不如精心用手眼俱准地打一枪,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经不错了。

所以可说:“功夫不是盲目的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

(0)

相关推荐

  • 启功摸索的土办法,比王羲之、颜真卿还管用3

    启功摸索的土办法,比王羲之.颜真卿还管用3 怎么样拿筷子夹菜,就怎么样执笔写字--这是实践印证了的一个非常简单而又科学的好经验.对历代流传下来的执笔法不要盲从,要敢于破除不正确的条条框框.绝不能用力死 ...

  • 小楷《乐毅论》跟《灵飞经》哪个好?

    比较来说,王羲之书<乐毅论>无论韵致笔法,要比<灵飞经>更纯美和自然,有种古意盎然的美,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塑'的冲融大雅美. <乐毅论>笔法由汉魏早期的隶书 ...

  • 赵孟頫《妙严寺记》,后人学习赵氏楷书的最佳范本!

    碑帖简介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湖州妙严寺记>是元代文人牟巘撰写,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创作的一幅楷书书法作品,纸本原稿现收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所刻之碑位于 ...

  • 学书法为什么要从曹全碑、多宝塔学起?

    "云涛处士老儒林,书法精明古学深",书法作为一项传承已久的经典文化,吸引了无数好学者,张望着,摸索着,小心翼翼叩开它的大门. 书法艺术不对任何人设置门槛,无论是识字尚且懵懵懂懂的幼 ...

  • 启功先生谈临帖

    书法易2016-02-03 09:27:30 1,临攀时对法帖宜多加分析.研究 临帖是为着了解前人书法的法度,熟悉结宇.用笔和章法布局方面的技巧,取人之长,补我之短,为自己的独立创作打基础.因此,在临 ...

  • 启功:这样临帖,越写越差!

    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临帖之勤最有名,被后世称作典范.近现代书画家向燊说何绍基:"回腕高悬,每碑临摹数十通至百通,虽舟车旅舍,未尝偶间,至老尤勤".然后,面对可这种"百临法& ...

  • 白蕉、沈尹默、启功三老谈临帖

    金艺丹青2017-06-14 09:11:13 沈尹默先生谈临帖 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写字不是临帖,然而不从临帖入手又不知写字之道."临摹名家法帖要取得最佳效果,宜着力抓好以下& ...

  • 国展作者谈临帖和创作:写好字需要“聪明的脑袋 扎实的功夫”

    关于临帖观近现代之大家,大多师出名门.然而最终的造化则在于自己.平时临帖.创作,写书过程中时常有些小感悟,顺手便以小纸条记下,没有诸多的理论,只是在实际书写过程中的一些总结.临帖"像&quo ...

  • 桑莲居|崔寒柏:略谈临帖与读帖(附独家崔寒柏写坡公帖) | 墨池头条

    临:临到什么程度 临摹的最终目的不是临像,是要掌握原书者的手段(笔法).表现方法(韵味).基本结构,及神态.临像是出发点(像象曹宝麟讲的100%),临不像是结果(像华人德讲的,我想应该称作七.八分以上 ...

  • 入展作者谈临帖和创作:写好字需要“聪明的脑袋 扎实的功夫”

    关于临帖观近现代之大家,大多师出名门.然而最终的造化则在于自己.平时临帖.创作,写书过程中时常有些小感悟,顺手便以小纸条记下,没有诸多的理论,只是在实际书写过程中的一些总结.临帖"像&quo ...

  • 启功 | 这样临帖,越写越差!有些书论是胡说八道

    点这里进入:书法研习院微店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临帖之勤最有名,被后世称作典范.近现代书画家向燊说何绍基:"回腕高悬,每碑临摹数十通至百通,虽舟车旅舍,未尝偶间,至老尤勤".然后,面对 ...

  • 启功60岁大寿时,写下了这幅大楷

    启功丨(1912-2005)字元白,又作元伯,满族,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启功先生出身于皇族支系,但根据爵位累降制的规定,他家族逐渐没落.先生一周岁时,父亲即因病去世,他便随曾祖父和祖父生活. ...

  • 启功传授:临帖四字诀,看过之后受益匪浅

    学习书法,最有效的方法除了临帖还是临帖,别的方法没有.现在很多人(包括现在那些出了名的所谓书法大家)学习书法基本不临帖,临帖到底应该怎么临,这样的理论文章很多,长篇大论的更是数不胜数.其实临帖没那么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