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

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1934年11月24日),字世五,原名吉恒立。祖籍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抗日英雄,爱国将领,革命烈士。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同年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为置吉鸿昌于死地,宋美龄不遗余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贿,将吉鸿昌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4 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王若水点评:

抗日英烈,没有死在抗日战场的前线,却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是何等的悲哀!诗人自己就义前的愤慨,在诗中直泄而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命令,不战自溃,不久东三省全部沦陷。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魔爪继续伸向华北地区,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热河省会承德陷落,察哈尔省重镇多伦一度被占领。3月至5月,在中国国民政府指挥下,国民革命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于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的进攻,史称“长城抗战”。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但最终不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长城沿线仍失守,平津危急,5月31日,中国方面被迫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日军退回长城以北,中方主力部队被迫转移至后方。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正式成立以冯玉祥原部下和共产党支持者为主组成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共有10万人,冯玉祥为总司令,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出征抗敌之前,吉鸿昌做战前动员讲话并铿锵有力地赋诗:“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抗日同盟军6月22日起开始向察哈尔和热河的日本军队展开进攻,7月12日,同盟军在吉鸿昌的指挥下攻占重镇多伦,将日本军队全部逐出察哈尔,成为“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支从日军手中收复失地的中国军队。日军和满洲国军队两万人对多伦进行反扑,此时,南京中华民国政府竟以实现军令统一为借口,派遣军队进逼张家口,威胁同盟军的后方。冯玉祥被迫于1933年8月5日通电全国解散抗日同盟军,并离开部队,同盟军大部被宋哲元收编。但吉鸿昌、方振武和中国共产党掌握的部队不愿接受收编,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继续进行战斗,转入昌平一带,至10月失败。方振武流亡国外,吉鸿昌逃亡天津后被捕,后在北平被处死刑。

国难犹在,敌寇未灭,诗人自己却将倒在推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下,实在是他平生最大的憾事。他深感羞愧的不是自己的耻辱,而是外侮当前却全然不顾全国人民的意志,公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耻辱。诗人宁愿以死唤醒国人对国家民族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的认识,体现出了一个革命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其悲壮之势,豪迈之情,震天撼日。

析字打油诗

一字十一口,

鸟在江边走,

日日分上下,

河南扶沟有!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是吉鸿昌将军自报家门的一首打油诗。全诗的意思是“吉鸿昌,河南扶沟人也”。

“析字”是修辞学上辞格的一种,即根据字的形、音、义,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法,主要方式有离合、增损、借形、借音、切脚、双反、代换、牵附等。诗中运用的是化形析字格中的离合析字。离合字形,即在字形结构上进行分解变化,重新组合后而得出新的字,构造出一种临时性新的意思的一种析字手法,类似于“拆字”。

一字十一口,——吉。

鸟在江边走,——鸿。

日日分上下,——昌。

河南扶沟有!——家乡籍贯。

附:打油诗和张打油

打油诗这种诗体并非是语言直白的诗作。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如他的《雪诗》。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称为“打油诗”。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是押韵的,通常也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