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舞于庭(3-1)

《八佾》篇共有26章。主要讨论丧礼、祭礼、射礼、乐歌、礼的本原以及礼乐的意义。本篇主要讨论“礼”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主张维护礼制、礼节规定,表达了孔子如何维护“礼”的观点和态度。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注释】

谓,说,评论、谈论。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孙意如,昭公臣,谥平子。

佾(yì),乐舞的行列。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周礼》规定, 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32人。《左传》隐公五年,公问执羽人数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杜预注《左传》、何休注《公羊传》则认为列又递减二人,即天子八佾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士二佾二二为四人。服虔《左传解谊》说,诸侯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士二为二八十六人。后世学者以为,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每列必须8人,应以服氏为准。

可忍,可以忍心、狠心。

【译文】

孔子评论季孙氏说,“他竟然用八佾的规格在自家庭院中演奏乐舞,这种(违背礼制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心去做呢?”

儒家认为,“礼”是维护社会有序运转的必要条件,上下有别,差异有等。社会生活中,就要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配置不同规格的礼仪、礼器,实行不同规模的祭祀方式。鲁国是周天子封给周公之国,周公之子伯禽为鲁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功于天下,故在周公殁后以重祭赐之。命鲁公世世代代以天子之礼乐祭祀周公。所以,鲁君祭宗庙可以用八佾之舞。但天子之礼乐只能在文王、周公庙使用,若用之于其他地方则是僭(jiàn)礼。

春秋末期,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境地,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季孙氏是鲁桓公的后裔,为鲁国卿大夫,他以为周公庙可以享用天子礼乐,所以也在自家家庙中使用“八佾”,这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孔子非常尊崇周代礼乐文化的奠基者周公,而季孙氏作为周公的后代,居然公开违背礼制,所以,孔子斥责季孙氏这种违制违礼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充分表达了孔子对此事的极大愤慨和深深惋惜。

这不禁想到曾在某个时段,一些领导干部使用公车时相互攀比,就是同一个职级,有权有钱的“重要部门就可以配进口车,无权无钱的“一般部门”却只能配国产车;如果都用同款品牌,也要用豪华版、标准版配置的区别来分出权力大小和地位高下,以至于超标准配置公车竟成为常态。从表面上看,这些似乎只是一个待遇享受与面子观念的问题,但实际上都是对制度规定的践踏。如果一个政治群体的规矩意识、纪律意识都不断产生破窗效应,可以竞相攀比享用公车,擅用公款购置豪车,甚至明目张胆地公车私用,那么他还有什么不敢去做的呢?这也难怪曾几何时腐败高发。所以,礼制就是规矩,事关政治社会风气,怎容践踏破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