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也有华裔面孔,这些人有什么来头?
最近印度的一个少数民族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因为我们都知道,印度的主体人口肤色偏黑,但也有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白人。虽然都是白人,达罗毗荼人的肤色却比较深,一般认为他们是古地中海人的后裔;而雅利安人,肤色更白一些,更符合大众对白人的一般印象。
但是印度其实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黑白肤色民族,也有黄色人种的存在,这便是本文要讲的那加族。
那加族生活在哪里呢?就在印度的东北部,那加丘陵上,东边就是缅甸,西北方则是印度的阿萨姆邦,事实上早些年就属于阿萨姆邦,直到1963年才建立新邦:那加兰邦。
这个民族特别在哪呢?首先来讲他的语言,与印度其他民族不同的是:他们位于印度东北部的飞地中,几乎不懂印度本土的官方语言印地语。在他们民族内部,除了本部落语言(也就是方言),更多使用的是那加兰语(也就是他们的普通话),如果一定要用第三种语言,更多也是英语。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在中学开设印地语课程。
“那加”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有人说就是“龙族”,龙族确实存在,但不是那加族,而是不丹人,只有不丹人才崇拜神龙,甚至把龙画在了国旗之上。而在那加族这边,所谓“那加”,其实是古印度神话里的一种生物,印度教神话和佛教故事里都有这种生物的存在,它的主要对手就是天龙八部之一的“迦楼罗”,在中国演变为大鹏金翅鸟,它每天要吃一条“那加”的王,以及五百条普通级别的“那加”。
这个“那加”,其实在印度神话里,是一种凶猛的多头毒蛇,所以神鸟吃蛇,是符合逻辑的。但是翻译到中国之后,一些好事之徒为了扩大影响,就把这种印度多头蛇翻译成了龙,以至于误会多多。
那加兰邦是个很不错的地方,这里全年都能享受到宜人的气候,6至9月的气温在16到31摄氏度之间,10月至次年2月稍微冷一点,但也在4到24摄氏度之间。论地形,则多山地,是个探险的好地方。崇山峻岭到处都是,羊肠小道几乎就是交通主流,那加兰人的聚居之地,则多数在山坡或山顶。不论是多样化的热带动植物分布,还是那加兰人的热情好客,都值得有探险情结的旅游者一试究竟。
而且和华夏民族一样,那加族的主要营生也是农业,七成人口都是农民。只不过他们耕种的地域,是在高高的山坡之上,在淙淙溪流、青翠山谷之间。有点象是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景象,仙境般的福地,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的赐福。如画的风景,葱翠的树林,所以也有人将这里,称作东方的瑞士。
图-右边这个印度士兵是黄皮肤的那加人
但是如果那加族的故事,不可能仅仅只有这些,更多的话题,还是:战争。
一般认为,那加族原本住在缅甸和中国,后来才迁徙进入今天的印度东北部,大抵是中国宋金对抗的年代,那加族和一个被称为“阿霍马人”的印度部族发生惨烈大战,后者一度占尽上风,杀害了无数那加人,但最终也未能完全征服对手,只能彼此讲和。阿霍马人将与那加兰毗邻的肥沃土地交付那加人使用,那加人则允许本族妇女与阿霍马人通婚。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那加人英勇善战的名声传播开来,甚至说他们每次作战都会把敌人的首级割下来带回村庄,而获得最多者,就有机会娶到村里最美貌的姑娘。直到近世,还能看到那加人露台上长期保存的敌人头颅,以及战士身上佩戴着用青铜制成的敌人头颅的徽章,甚至在那加人的烟斗、小篓,姑娘的衣服上,也有这种徽章。
图-那加人的节日
随后,他们又与入侵的英国殖民者发生了惨烈的冲突。1826年,英军占领阿萨姆之后,那加人便不断袭击英军,英军只能在那加兰边境地区的阿沙鲁设立防线,而后采取逐层蚕食的战略,直到1878年才抵达这一区域的核心地带科希马城,而随后这座城便被那加人包围了长达十一天。
图-那加人
英国人对这些黄皮肤的那加人也头疼得很,最终只能妥协退让,那就是许诺不干涉那加人的内部事务,仅仅委派自己的代理人担任乡村首领,那加人与非那加人发生争执时,他们便进行干涉。所以在1881年之后,这一区域出现了相对的和平。那加人和印度人确实相处得不好,那加贵族曾联名给英国人写信,要求英国人单方面管理那加,担心受平原地区印度人的欺负。而随后英国殖民者也确实派遣官员,并规定未经允许印度人不准进入那加兰。
而在稍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对于态度暧昧的印度人,那加人非常英勇地战斗,与英军、中国远征军一起打败了日本人。
图-印度那加人
不过那加兰还是未能象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那样成为一个国家,虽然他们之后坚持了将近六十年的武装斗争,但最终他们中最大的两个派别,还是在1997年与2001年与印度停火。如今的那加兰,作为黄色人种在南亚次大陆的邦国,在和平与发展这条大道上,仍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文:司马路,图:风长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