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讲“未习拳,先站三年桩,从根基下练起是太极拳入门的必由之路,而星太极整理的马步桩(提吊桶)是星太极标准化教学体系中星太极七势太极拳辅助功法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初学者快速增加腿部力量打好根基,在撑筋拔骨同时打开身体各大关节(开肩、开胯、开背、开膝、开胸、开肋),纠正骨架在大开中找大合,从而找到和建立核心“丹田”。
中华养生和文化都喜欢用取类比像的生动表达来让人们更好的记住它,如:五禽戏是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的一套导引养生功法,马步则是以骑马之势训练腰马合一的方法,以这么形象的一个骑马的感觉来诠释马步桩的动作核心精髓。星太极太极拳初学入门阶段,要求明确建立“丹田”这个核心,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气血运行内通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是沿经络分布完成的,而丹田则是经络的总枢纽,也就是人体生命的核心所在,练内家拳要求“气沉丹田”,修道打坐要求“意守丹田”,唱戏曲的要求“丹田发声”,吹奏乐器的则会要求“丹田发力”,包括跑马拉松,西方的健身运动也要求“核心力量”的训练,这其实都跟丹田(这里指下丹田)有关,那丹田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找到它呢?人体有先天与后天两套功能,一阴一阳,此消彼长,此桩法是通过反向入手,刻意的打开身上各大关节,通过大开激活核心,使核心本能产生大合与四稍呼应,让人体会核心的真实存在,也是知行合一的修炼。拳谚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星太极太极拳习练体系从精气神层层递进修炼,由明劲到暗劲追求化劲,训练方法是先以外形调整经筋疏通经络,结合呼吸形成核心呼应四稍,结合螺旋运动,对拔拉长,导引吐纳,升降开合的综合训练,从“外练筋骨皮”到“内练一口气”(聚气、培气、养气、行气、运气、通气、壮气、混元一气)内外兼修,撑筋拔骨在习练过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拉伸骨缝,抻拔大筋,拉伸量越大,骨缝间隙越大,储藏的能量就越大,同时可保持人体关节的灵活性,使人体变得更挺拔,血液循环更好,通过此桩训练可以快速改善身体条件,为练好太极拳改善身体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两脚横开一大步,双脚隔三脚宽到两肩宽之间;脚尖外摆呈外八字(功力提升后腰胯松开了可慢慢减小脚尖外摆的幅度,最终达到两脚平行的程度);小腿与地面垂直;在此基础上,身体慢慢往下蹲,(胯部比膝盖略高一点,根据身体情况调整,最佳角度是大腿与地面成15度角)。
双手紧握拳,拳心向上收于腰间,双肘往后拉里合。
调腰,把背正起来,双目平视。
呼吸自然、凝神静气。
双拳紧握感觉像是提着两桶水,双脚不是要刻意站稳,而是要感觉脚上变轻,双手用力平衡掉脚上的双重。
要把身体与大地较劲的力量,变为双手用力往上提水的力量,体会不要自己跟自己较劲,这样才会把能量收回丹田。
手提至双脚感觉变轻了就能达到气聚丹田、周身贯通的效果,也就是练武人所说的功夫上身。
根据十二正经阴升阳降的运行方向,马步桩的动作要求各有其依据。开膝开胸的动作要求是根据顺足三阴经由脚内侧上升到胸,开肩夹肘的动作要求是根据手三阴经由胸到手,双拳紧握拳心朝上、头正而起眼平视的动作要求是根据手三阳经从手背延手臂外侧上行至头故,腰正脊柱顺背坐胯的动作要求是根据足三阳经从头往背下行经腿外侧到脚,起到整体达到打通经脉的作用,立身中正,秘要在命门关闭,管呼不管吸,吐气中纳丹田气,训练打通经络聚气,为太极拳着熟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马步桩就是这么简单高效且有依据,是促进气血流畅,强身健骨的良品,唯一不足的是需要有自己练且对我们的意志力要求很高,大家不可操之过急,需循序渐进,慢慢增加站桩时间。
导师介绍
郭昌武
星太极总教官
星太极拳术理论和教学体系创编者
中国太极拳辅助治疗公益项目联合发起人
帕金森病专题公益书籍《太极拳康复训练》主编
曾任汉办世界各孔子学院院长太极文化培训导师
大唐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第四十九世孙
郭昌武先生出生于武术之乡福建省永泰县,自幼习练白鹤拳、少林拳、虎尊拳等中华传统武术,先后师承多位武术界前辈修习各家优秀拳术。2002年以来,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潜心专攻太极拳,在研究各家所长的基础上,通过十多年的身修体悟,将毕生所学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对太极拳的独到见解。郭老师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为己任,学拳40余年,教拳20余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总结出星太极理论应用指导体系,涵盖深入浅出的太极理论、循序渐进的太极拳术和简单高效的标准化教学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