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针漫谈:一针一导引
Y女士对黄帝内针已不陌生,坐下来就说,右大腿后外侧酸痛,右手掌心酸痛、无力、抓握不拢,右膝盖前侧肿胀、沉重,右踝不适,右手大拇指腱鞘炎有所反弹、活动不便。
对自己的不适症状明明白白,也不在病因、病史以及种种不适上纠缠,只是清清楚楚的说症在何处、有何表现,患者这样很快就能与医者形成默契。
Y女士的症在右边,右病左治,取其左手。
右大腿后外侧疼痛,识证是下焦,经络为少阳经,倒换到上焦用针,外关穴一针下去,我就问,好点没?Y女士站起来感受了一会,说,好了。
右手掌心酸痛、无力、抓握不拢,经络是厥阴经,刺入劳宫穴一针,然后让她做几个抓握动作。问,怎样了?她说,不痛了,有力了。
右膝盖前侧沉重、肿胀,症在中焦,在肘部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各一针,问她有何变化,她说,不适没了。
接下来是右踝,不适区域在太阴经、厥阴经,直接表里倒换,分别取其腕部阳明经阳溪穴、少阳经阳池穴刺入一针,然后嘱其活动踝关节。她摆动了一会说,也好了。
还有一个是大拇指中节的腱鞘炎,这阵子手工活做多了,又有些复发迹象。在对侧左手同样位置刺入一针,针入,嘱其活动手指。她说,正常了。
五个不适之症,每一次用针结束,随即了解患处有何变化,让患者切身感受、确认后,再继续对治下一个症。如果一处症状变化不明显,可以考虑调针、跟针或阴阳倒换等办法来强化疗效。
细看一下,每一次用针其实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问诊、识证及施针,一个是沟通、交流与反馈。前面一部分,是有形有相的针法;后面一部分,则是无声无息的导引。
整个用针过程,一直是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个过程,就是一针一导引。
“一针”,也就是问诊、识证及施针,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一导引”,也就是沟通、交流与反馈。那么,进针以后,这个导引如何来具体操作呢?
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
一是活动法。针入后,即让患者活动患处,嘱其对比进针前后的感受变化。比如肩膀抬不起来,进针后,就让患者尝试着抬举,让患者感受是减轻了,还是无变化?是局部改善,还是整体改善?改善的程度是过半,还只是轻微改善?等等。
重点是让患者觉知这些变化的感受,哪怕只是微妙的一部分,也要让患者心理明明白白。这个方法可以用于腰颈肩背、四肢以及关节疼痛、无力等不适症状。
二是询问法。针入后,即问患者患处有无变化、有何变化。这个方法的要点是让患者专心感受和体会患处,然后说出前后对比变化状况。比如胃部不适,按照辨证进针后,马上就问患者感觉好点没有?这个方法适合不便通过活动等感受的症状。
这里要注意的是提问方式,重点要问好点没有、有变化没有、轻点没有等诸如此类正面导向的问题,而不是还痛不、还有哪里不好等这样原地打转的问题。医者导引的方向很重要。
三是呼吸法。针入前,先让患者做一次深呼吸,在患者自我感受的同时,医者也可从外表观察患者吸到胸腹哪个位置。针入后,即让患者再次深呼吸,一般做三次以上;每呼吸一次,就让患者说说所感受的变化。
比如胸闷患者,可以先针刺厥阴经内关穴,针入,就让患者进行深呼吸,让患者比较进针前后的变化。根据患者的反馈,再作下一步用针选择和决定。这个方法适合胸腹等部位的不适之症。
四是提示法。针入后,即告知患者所针何处、所对何症。比如失眠,进针时,就告诉患者这是专门针对失眠的用针,嘱其回去后注意比较一下睡眠情况的变化。这样的提示,用意还是让患者知晓用针所指。
有些人以为导引是心理暗示,其实不然,医者知道何时在怎样治何症,患者同样应该知道何症在何时得到了怎样的针治。医患双方都明了,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气。
导引的过程,就是医者让患者觉知的过程,也是医患共同觉知的过程。
当然,导引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举例说明的仅仅是进针后几个常用方法。导引的应用,其实在问诊这个环节,或者说患者进门那一刻,甚至更早就已开始。
实际用针,往往是多种方法融合在一起,医者根据临症状况灵活发挥,我们理解时不能以偏概全,机械地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
比如有一女性患者,自述胸闷、右肩峰后侧僵硬、右大腿外侧酸痛。我在其左手厥阴经内关穴刺入一针,然后问她,胸闷好些没有?她深呼吸了口气说,缓解了好多。我马上又让她活动一下肩膀和大腿外侧,看看患处有没有变化,她体会了一下,说也感觉不到僵硬、酸痛了。
厥阴经内关穴对治胸闷不适,同时少阳经直接表里倒换至厥阴经,对治其肩膀及大腿外侧不适。这一针,同时用两个方法,导引了三个患处,也是一针一导引。
留针结束,应该再让患者比较或者确认一下患处变化。这个环节同样十分重要,有利于患者信心的建立、疗效的巩固和后续的针治。
这些导引方法,或者说还有更多的导引方法,其实大同小异,本质都是一样,目的就是把患者的注意力引导到患处,让患者在外的心回归身体。
回来干嘛呢?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表现形式数之可十、推之可百乃至不可胜数。
从患者身心而言,患者有形之身为阴,无形之心为阳,把患者的注意力带回来,让患者的心回归身体,就是引阳入阴,从而达到阴阳交感、阴阳自和的本意。
医患之间也是一对阴阳,如果医者为动、是阳,那患者为静、是阴,导引就是医患交融,让过与不及的患者回到不偏不倚的中道上来。
“一针”为有形之方,“一导引”为无形之法,一针一导引,又何尝不是一阴一阳?
一针一导引,其实是要让导引贯穿黄帝内针用针全过程。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