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青年教师,连工蜂都算不上
现在学术工作追求年轻化,动不动就是28岁的博导。申请任何好处,都会有年龄的杠杠。可文科有它的特点,只有十几岁的数学天才,还没听说过有十几岁的哲学天才历史天才。文科思考,需要生活的历练,这听上去挺玄乎,然而就是事实。
有许多地方的考核按经费来,可文科是不挣钱的事情,除非那些喜欢忽悠老百姓的,可是严肃的文科学者不会做这种事情。
理工科的尖端往往是paper,文科的尖端是书。两者关注的问题不同,写法差别很大,许多paper的指标要求,逼着文科教师去灌水。上周听说学校出了个规定,不管什么学科,论文的参考文献必须有大部分是近5年的文献。学校的初衷可以理解,但这种规定对于文科来说,实在荒唐透顶。
这年头把一切研究都课题化,大家都得去申课题。可是文科的很多课题都是政策研究,那些做学术型研究的人,报课题报不上。文科博导不需要学生打工,让博导从课题里出钱给博士,这流行规定不知谁制定的。一切东西的价值都拿“吃饭哲学”来衡量,不是文科不行的体现,恰恰是因为文科做的不够。
第五,分工。
理工科需要学术分工,文科就未必了。许多组织模式号召大家去分工合作,把任务细化,搞出来的不少研究很难说有真正的文科意义。许多人分工翻译的名著,不堪卒读。一个整体有灵魂的东西是不好拆解的,找十个妈来带一个孩子,这孩子对母爱就会有格外深刻的理解?
理工科和文科都需要学习别人,但学习的方法未必一样。片面追求国际化,崇洋媚外,什么“要在中国建立世界最好的汉学系”,这种口号太可笑。与自己老婆的关系搞的一团糟,与别的女人分析自家的夫妻关系时就头头是道,而且乐在其中,这丝毫不能证明你有多睿智,只能证明在你心中,这个女人比自己老婆重要。
你做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目前的整个学术评价体制是围绕着理工科建设起来的,这体制就是个蜂巢,工蜂们好歹能各安其位。而文科青椒大概就像那徘徊在蜂巢外的雄蜂,想挤都挤不进去,少数几个幸运儿挤进去了,也难逃被蜂后扯掉生殖器的命运。最后不得不做起太监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