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怀
街上有卖艾蒿的了,也说明端午节要到了。
晚上出去遛湾,顺便也就买了一束,据说是可以除瘟驱邪的,插艾蒿,也是端午的习俗,亦可招百福的。买回来,插在门脚上,隐隐艾香,让我的记忆随着它的幽香,悠悠的飘荡了。
端午,最有印象的还是童年时候,那时候生活不富裕,粽子就成了端午的代表,也是除了春节我最盼望的节日了。一提到端午,仿佛那记忆里的粽香已经飘来,溢满了甜蜜的回忆,温馨的故事,也有,小巷里那远远近近的粽子叫卖声。一提到粽子,那一定就得先说说包粽子了。包粽子,要准备的材料有江米、粽叶、红枣,以前是不用线绳的,只是用粽叶劈开,缠绕着打结,后来,也许是为了方便,为了漂亮,也就用上线绳了。
端午前夜,我们会搬个小板凳围坐在地桌旁边,看着父母淘米,洗粽叶,泡红枣,一个一个的包着粽子,而我帮不上忙,却忍不住也会偷偷的拿一个红枣塞在嘴里,尔后与哥哥互相指责,打闹一番。
哥哥可以跟着父母学包粽子,拣三四个完好的粽叶,铺放在左手,卷成漏斗状,右手捞一把米,放几颗红枣,几经折叠,包裹、捆扎,就可以了。而我则只能安静的等着、看着,等一个个有棱有角碧绿的粽子包好了,我也就有事情可干了,我会一个一个整齐的摆放在锅里。
这个时候,也可以看母亲一边包着粽子,一边给我们讲屈原的故事。母亲是个“才女”,讲起故事来还绘声绘色的,可我的心思却不在故事里,只是想着吃粽子,也就只记住了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投江的日子,至于《离骚》也是后来才仔细研读过,那时候确实觉得晦涩难懂的。
通常,母亲包粽子会包到很晚,包的也会很多,或许,不都是为了纪念,更多的还是为了给我们解馋吧。
在昏黄的灯光下,往往是我睡了一觉醒来,就已经能闻见粽子香味了,母亲会一边添火,一边告诉我们,“粽子得小火慢慢煮,明早起床就可以吃到啦。”而我们也只能不舍地枕着粽香入梦了。
天亮了,也许是心里惦记着香甜的粽子,眼睛没睁开就骨碌着下床了,未曾洗漱,就已经抓起一个,黏黏的,甜甜的,不觉一个已经下肚,那一刻便幸福的不得了。
虽然,这些印象是简单和平常的,但是,在我那时纯真、原始的心灵烙上了很深的印记,既是难忘的风景,也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如今,吃粽子已经不是什么奢侈的事了,人们过端午也就更注重文化了,而我一直还是认为,端午节,感怀屈原,更多的还是父母对我们深深的爱,是浓浓的亲情和割舍不掉的温馨,即使岁月荏苒,这种爱的情节和真实生活的再现,总是随着每一次端午而变得更加深刻。或许,端午就是一个让爱传递的日子,粽子就是一个包裹着浓浓爱意的风景,咀嚼、品尝之时,那些甜蜜,那些香甜,那些爱的往事,才是我们遗留下来的传统。
不管我们的生活如何改变,不管我们的日子怎么红火,那艾蒿的清香,是对亲人的祝福,那粽子的味道,品出的是记忆里的美好,这是永远不会变的。社会在进步,我们的观念也在进步,在端午的传统文化之外,除了铭记历史,人们更愿意接受这种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亲情再现,真切的感受节日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也许,我的端午情怀,就是一种回忆里的倾诉吧!也许,每个人都能在端午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一路走来,汩罗情长,粽子飘香,端午依然温馨如故。
● ● ●
●
●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