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森Sir上大学的时代,流行台湾某作家的爱情小说。这位作家的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在想到自己心中所爱的时候,心会“莫名地痛”。意象对话疗法心理学非常重视言语中传达的“感受”及其相关的“意象”。“酸”是味觉,“楚”就是痛感,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酸酸的痛苦感。“酸”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常见的表达有“心里酸酸的”、“酸涩”、“你就酸吧”等等。大家可以试着静心体会一下这几种表达中的心理感受。也许会发现,这些表达里“酸”似乎都与一种略带悲伤的“委屈感”“丧失感”有关。那么,是不是这些恋爱中的人,在想到心中爱人的时候带了一种悲伤的“委屈感”“丧失感”呢?这种表达当时多到了似乎有一种趋势,有了一种关于爱情的说法,就是有些人会有意无意地把是否有“心痛”的感觉作为是否是“真爱”的一种标准。这就像另一种说法,就是把身体想不想要作为一种标准一样。我知道很多读者会觉得这些说法是无稽之谈,不值一论。但是,现实中毕竟很多人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受了这些说法的影响和暗示的。所以,尝试从心理学角度一探究竟也是有一点意义的,所谓“澄清”。人一生,难得就在“澄清”,澄清则“如实”,如实才不虚妄。为了便于讨论,这一次我们把主题就限制在这个“痛楚感”的来源上,暂时不去讨论诸如“爱情是什么?”“什么才是真爱”这类宏大的叙事了。既然说到感觉的来源,也就意味着这种感觉有的人体会过,有的人没有体会过!其实,那些觉得上述说法是无稽之谈、不值一论的人,我猜测就有很多可能从来没有体验过这种特殊的“痛楚感”。难道那些从未体验过这种痛楚感的人就没体验过所谓的“真爱”吗?换言之,我们仅仅用理性逻辑推理,就似乎觉得这个认知有点儿绝对化,有点儿玄了。
图释:《欢乐合唱团》布莱恩因俩人长期异地而出轨,科特得知后的难过心情。
科特:你觉得我就不寂寞了吗?你觉得我就没碰上诱惑吗?
但我抵制住了,因为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伤人至深······
布莱恩:我非常抱歉,科特,真的。
森Sir在心理咨询中不止一次遇到过来访者谈及恋爱中的“心痛感”。比如,曾经有一位来访者跟我讨论过自己面对两位同样心动的异性时候的困惑。在我的来访者心中,这两位异性都相貌俊逸,一表人才。自己都非常心仪喜欢。但是,跟两人相处时的感受很不一样。跟甲在一起的时候非常愉快舒服,因为对方善解人意,宽容体贴,对自己的情绪总是能很好地发现和接纳。乙则给自己一种特殊的迷人的感觉,因为乙写的博客文字深邃,感人至深,读着读着自己就感动地泪如泉涌,一想到乙,自己就心痛。我的这位来访者一时间就困惑了,糊涂了——我到底对谁才是“真爱”啊?我该如何选择啊?作为咨询师,森Sir肯定不会出主意、给建议。心理咨询师原则上是不可能介入到来访者的现实生活选择里去的。很多没有接触过心理咨询的人有一个误解,以为心理咨询类似于“思想工作”,咨询师就是开导来访者。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心理咨询师的功能主要是陪伴者,陪伴来访者自己发现自己,自己发现真相,在真的看清楚之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我听清楚后,就陪着这位来访者开始了一段自我心灵的探索之旅。在咨询技术的支撑下,来访者放松下来,然后深入到潜意识里去体会这两个异性分别在自己内心唤起的感情。
这里重点说一下异性乙唤起的那种“心痛感”的来源。我让我的来访者体会阅读乙的文章时那种“心痛感”,将这种感觉具体化,细分化,就像前面森Sir分解“痛楚感”那样。由于这位长程来访者,已经成长了很长一段时间,很有基础和能力了,所以很快就脱口而出说:“绝望、无望、无助和无力!”我建议来访者继续体会被分辨出来的这些“绝望、无望、无助和无力”的感觉,看一看有这种感觉的人,试着想象能表达这种感觉的画面(意象),于是来访者再次陷入潜意识,唤醒了尘封的幼年生长环境的记忆和体验·····至此,这位来访者猛然明白了自己阅读乙的文章时唤起的那种“心痛感”是从哪里来的了:来自于对自己幼年生长环境那种“绝望无助感”的共鸣。通常来说,在咨询初期阶段,来访者会看到一些人物动物甚至神怪在某种环境下的画面,这些画面就是象征了某种相关情绪的“意象”。咨询师可以由此帮助来访者穿透心理防御,看到自己潜意识深层压抑的有关“情结”;但是这位来访者已经有了好几年的成长基础了,很有经验,就没有借助意象,而是直接与相关的情结建立了链接。意象对话疗法,把这种爱情中的特殊情形叫做“情结之爱”,幼年形成的某种关于“关系”的情结,成年在亲密关系中发生“移情”而成的一种“爱情”。通俗说,就是小时候的某种经验很痛苦,压抑尘封于心底最深处,长大后遇到类似的情境,痛苦经验被激活,身不由己地要重复这种经验。据说,有的意象对话疗法心理咨询师把爱情的类型分了十几种之多。足以见,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情的心理动力是很复杂的。“心痛感”也许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背后真正的真相需要当事人自己去探索和发现。遗憾的是,对于多数人而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