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其焦虑“鸡娃”,不如家长多努力

▲这是阿呆爸育儿的第274篇原创
文 | 阿呆爸
我很认真地想过一个问题:如何“鸡娃”才能成功?
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关键的其实就是两句话:找到孩子的自驱力,鸡娃不如“鸡”自己。
1
先解释第一句话:找到孩子的“自驱力”。
自驱力,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从心里面感知到了责任、义务、价值。
有了自驱力,无论是写作业、上课,孩子会自觉地去做,自己从中找到兴趣,去想办法解决难题。
完全不用家长追着屁股去骂,去盯,去管。
要找到这种自驱力,关键在家长。
孩子天生一张白板,很少有人天生就是“我爱学习”的。
当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他走进幼儿园、一年级,拼音、汉字、加减法的趣味在哪里?他不知道。
唐诗宋词的韵律在哪里?他不知道。大自然的奥秘在哪里,他也不知道。至于其中的价值、意义,他更不知道。
此时,一个靠谱的、有水平的家长就很重要了。
2
举两个例子。
比如,当你给孩子报了一个围棋兴趣班。一年学下来,孩子是学会打吃、挂角了。但是他真的就对下棋很有兴趣了吗?未必。
如果你花钱报名了,他就学,你没钱不续了,他也无所谓。
那么这个兴趣班,并没有真正的激发他的“兴趣”,将学习围棋这件事内化成自己的动力。
再比如,当你陪孩子背古诗,背到“李白”的时候,除了一句“他是一个大诗人”之外,你还能说一些什么呢?
“什么是诗人?什么是诗歌?”“李白是哪里人,他还写过哪些诗”?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接受能力,做出不同的解释,发掘出他的兴趣点,这不是买几本参考书,照本宣科就可以的。
之所以说“找到”,而不说“培养”,是因为这种能力主要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和孩子一起发现、寻找到的。
老师当然也重要,但绝对没有家长的用心重要。
而且,实事求是的说,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孩子,天赋有高有低,教学进度有快有慢,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所有人。
自己的孩子还是要自己多上心。
3
要想“鸡娃”成功,第二句是:鸡娃不如“鸡”自己。
我身边有不少家长,像疯了一样给孩子打鸡血,甚至于辞职,全职陪读。
他们风雨无阻的陪孩子上辅导班、接送孩子上学,帮孩子整理复习资料,听各种讲座,制定规划。
一聊到孩子,头头是道,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些事情做多了,还经常会流露出一种自我感动: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牺牲这么大,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坦率地说,我对此相当不以为然。
有那个鸡娃的劲头,你还不如用来“鸡”自己。
你将身心大部分都倾注到孩子身上,相当于全仓买了一支股票,不确定性极高,风险非常大。
押中了,一路看涨自然好。万一迟迟不见起色,家长的心态很容易崩盘。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孩子的人生毕竟不是股票,估计换仓减仓。
理性的选择,还是多努力“鸡”自己。
把自己的事业“鸡”好了,家庭关系、夫妻也“鸡”和睦了,言谈举止“鸡”出教养了,那就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无形中,爸妈榜样在前,孩子不用“鸡”,也会耳濡目染,心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4
也举两个例子。
有一个关系并不是太熟的前同事。他和老婆工作都非常忙,也曾经考虑过让老婆辞职回家带娃,但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放弃了。
原因不是金钱上的,而是他们认为:
家庭之中,孩子是中心,但不是重心,真正的重心是夫妻关系。夫妻的精神面貌、所作所为就像是围绕孩子的一张伞。
伞结实了,遮风挡雨也就强了。
他们是怎么支撑这把伞的呢?
在家很少看电视、打游戏,爸爸也不抽烟,聚会也少,妈妈也不追剧。一家人业余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一起看书,去公园划船。
而且,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家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爱好:晚饭之后拼图。
就是拼那种有几千片,甚至几万片的拼图。他的解释是:
一家人花两三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拼完一个世界地图之后,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愉悦感,无与伦比。
前两天看他朋友圈,一家三口正挤在一起拼“清明上河图”。
另一个例子也是来自朋友的。和第一个同事相比,他要“功利”的多。
上班十年多了,他始终不放松“鸡”自己。
他们家庭分工明确,老婆多费心照顾家庭,他拼命找路子赚钱。
完全是靠白手起家,买买卖卖,置换折腾,现在合肥已经买了3套房子了。一套一百四十平的自住,一套爸妈住,一套八十平的学区房备用。
房贷压力也不小,但他的说法是:
压力合适就会转化为动力。这样“鸡”自己也很辛苦,费心思很多,但是“鸡”出几套学区房,也相当于给孩子兜了底。
将来可以很有底气的告诉孩子“你想做什么做什么,我这有3套房子给你兜底呢。”
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的一点是,他从来不会把自己的压力传导给孩子,不会说什么“爸爸工作很辛苦,你要好好学习”。
5
前几天我写过《鸡娃向左,佛系向右》,聊了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看到的两种“极端”的家长。
一种是疯狂鸡娃,为了孩子豁出去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辞职在家全身心陪娃。另一种是佛系状态下的无所谓,只要孩子玩的快乐、健康成长就好。
其实,无论是“鸡娃”,还是“佛系”,说的过分一点,都是一种表面的状态,不是简单的去“鸡”还是“佛”的问题。
对于前者来说,你疯了一样“鸡”孩子,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孩子没有“自驱力”,那最后一旦家长累了疲了,管不了了,孩子成绩照样会大滑坡。
有多少人在父母的高压下,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到了高考填志愿了,父母来征求意见了,却惊讶的第一次发现自己都不知道想学什么。
混混沌沌走到社会上工作,也都是领导“推一步”,自己“走一步”,终身都未必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对于后者来说,如果“佛系”到底,家长也不努力,那相当于是毫无保障的裸奔。孩子的一路成长,快乐是快乐了,但是能永远快乐下去吗?
中学分流,高中再分流,毕业了拿个三五千的工资,你连个买房的首付都没法支持,做爹妈的也是很难受的。
6
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还是两手准备。
第一手,在孩子小时候,尤其是幼儿园、小学阶段,陪孩子一起多学习,多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起找到孩子在学习上的“自驱力”,将来就像吃甘蔗,吃到后半截越来越甜,事半功倍。
第二手,还是要多多“鸡”自己。无论是虚的人格言行,还是实在的人脉资源,父母多“鸡”一点,等于是给孩子打基础。
你努力了,“鸡”成功了,虽然不至于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你的孩子就出生在罗马”,但至少可以在走向罗马的路上,多一点充饥的干粮。
退一万步来说,这两手都做不到,那就一切看命运,看基因吧。
我老婆村子里,有一对夫妻是智力有问题的残疾人,生了一个儿子,在一片蛮荒之中,却像开了挂一样,成绩从来没有跌出前三名,最后上了一所著名的X科大。
你看,人生百年,都是过客,如果都像那些焦虑的父母一样执念太强却又无力解决,最后困扰的还是自己。
说不定想开了,像那对智力残疾夫妻一样,命运会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打开了另一扇门。
今日互动
你觉得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你刻意培养、引导、发掘孩子的兴趣吗?你“鸡”自己了吗?欢迎留言聊一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