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旧八景 最先消失的是挺城牧笛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明万历年间《莱阳县志》中记载的“望石游春、游仙避暑、五龙汇涨、七子连峰、旌旗晓霁、挺城牧笛、马山夕照、招虎晴览”这“莱阳八景”,如今半数已经风光不再,其中最先消失的就是“挺城牧笛”。今天当人们讲述古老的八景时,“挺城牧笛”除了给人一种沧桑感之外,又充满着美丽的神话色彩。
挺城是莱阳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古城。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今山东境内定陶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史称西汉或前汉。挺城就是这个时期西汉政权在胶东国设置的县城。
当时的挺城位于今天莱阳古柳街道古城村一带,距莱阳老城区南7里的地方。康熙版《莱阳县志》是这样记载的:“挺城,在县南七里,汉属胶东国,东汉属北海国,晋属长广郡,南宋北魏因之,隋省入昌阳。”
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汉置,北齐废,遗址尚存。”《隋书·地形志》记载挺城是在南北朝时的北齐天保七年(556)被废弃的,前后历经700余年。
不知是战乱还是天灾,“昔日赫赫金汤,出入冠冕綮戟车马来往之城邑”,后来成了野草丛生的牧场。
到了元代,有人发现了这里的美,这个人就是赵植。
赵植是莱阳人,金皇统六年(1146)进士。800多年前,赵植为家乡莱阳写了一组“八景诗”,其中就有一首《古城牧笛》:“落日西风欲暮天,牧童横笛过前川。音遗古城关情切,韵入他乡客恨牵。一曲吹深牛背雨,数声冲破陇头烟。行人多少伤心事,为尔踌躇亦怅然。”
从此莱阳就有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就是明代县志中的“挺城牧笛”。
关于“挺城牧笛”,“莱阳八景”中有颇具神话色彩的唯美描述:
“每到夏天,这里水草最丰美的时候,站在古城墙的废墟上,于暮色苍茫中,会依稀看见有一牧童,横架牧笛,骑在牛背上,牛一边吃草,他一边吹笛子,笛声悠扬,使人听了久久不愿离去。这牧童是从何村而来,又是哪家子弟,从未有人细究过。
只知当暮色苍茫时,他一定会在牧场中出现,继而消失。一时引得四乡八疃的牧童也来搭伴牧牛。夕阳西下,这牧童也随众牧童一道骑牛回返。走着走着,只见他身下的大黄牛四蹄腾空,踏着彩云升空而去。
众牧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与自己为伴的,是位神童,所放牧的那头大黄牛,是头神牛。从此,莱阳八景中才有了这一景——挺城牧笛。”
清朝莱阳知县万邦维也写过一首《挺城牧笛》,诗曰:“汉时雉堞壮闉都,今日牛羊尽袍刍。魂断夕年歌舞地,只听短笛数声呜。”诗中抚今追昔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为政者的特殊情怀。
挺城充满神秘感。当地民间都说古城遗址是一个巨大宝藏,古城地下还有一头金牛。这个方圆几里的遗址上,确实出土过不少的文物。
先是在清光绪年间,这里出土一个铜质的汉洗,形圆若钵,三足,高一寸六分,口径四寸,重十余两。内镌双龙,龙间为“天凤元年”四字。天凤元年为公元14年,即新朝时期王莽的年号,距现在有两千多年的时间。汉洗外为麟凤鱼龙,惟龙凤可辨。底为双鱼,鱼间为小篆的“富贵长宜子孙”六字。
又有铜皿一具,外大篆“重一两十四铢”六字。1981年专家来到挺城遗址进行设点探测,在遗址地下1米多的位置,发现有大量饰凹弦纹、绳纹之青灰陶片、勾连纹之圆形瓦当和几何纹砖。
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罐、豆等陶器与戈、镞、五铢钱等铜器。专家们鉴定,这些文物都是西汉时期的遗物。
挺城出土的汉砖
1954年,莱阳城区修筑公路以及2003年莱阳九中北校建校时,都在古城遗址上出土了大量汉时古钱币,只是那传说中的金牛至今还未曾出现。
在很多地方的民间传说中,都有金牛的身影,但从未听说哪个地方真的有金牛被挖出来。传说自然不能当真,金牛虽然不是真实的存在,但它所代表的人们对财富的期盼,却是真实不虚的。
从挺城遗址已出土的文物中,足能看得出挺城当年的热闹与繁荣。像历史上的许多古城一样,挺城后来神秘地消失了,消失得那么仓促和突然,似乎是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消失得无影无踪。是什么使这座古城转瞬间变成“十里平芜满绿畴”?至今不得而知。
挺城周边没有山,方圆数十里全是平川,所以挺城的美不在山。挺城有水,古老的挺城东边有蚬河,西边有白龙河,双河相抱其于平川之上。早春时节,河畔绿柳如烟,挺城被两道白色的雾纱围挡其中,城池若隐若现。
大地上有太多太多的断壁残垣,难免会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挺城则不然,就算繁华落幕,辉煌已逝,遗址仍然美丽。
在经过了数百年的沉寂后,到了隋朝,这里重新聚成村落,因地处挺城遗址故得名“古城”,后渐分为东古城、西古城和中古城三个村,如今这些村落和远古的挺城遗址都已经融入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之列。
古城遗址又出新城,高速铁路修到了城根儿。挺城遗址上悠扬的牧笛声已被“复兴号”的汽笛声取代。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