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散语】陈立俊︱浮庙墩中有人家
浮庙墩中有人家
文/陈立俊
吳中光福镇境内有一太湖支流一一下崦湖,又叫西崦湖,湖的西岸有个名叫浮庙墩的小岛。古《光福志》写道:"浮庙墩,一土阜也,在西崦中,四面环水,非舟不达。”如今有一座独廊的小桥将它与陆地相连,它不是旅游景点,也不是革命圣地,不出名,外地人很少有人知道它,连苏州本地人也是知之者不多也。笔者最近有幸登岛一探。
浮庙墩,传说身下有一大鳖,根据湖水涨落抬起放下岛身,小岛不致被淹,另因岛上有一座庙宇而得名。据说这只大鳖至今还在岛的下面,这自然就不可信了。岛不大,可能不在太湖七十二峰之列。约有一百二十亩地,一万平方米左右,最高处三、四米,居住者也有限,现在只有十多户,过去都是靠打鱼为生。有一家民宿,但上岛游客很少,基本不营业。岛上树木茂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空气清新,没有环境污染,是个天然氧吧,更似湖中一块绿色翡翠,还有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味道。
我与儿子想沿湖边走一圈,可是脚下道路被掉落的树的枝叶覆盖,不太好走,旋改道民居之中。路边不少断壁残垣,房主早就搬离他处,另攀高枝了。穿行于不多的民居中,首先看到的是一外表看去普通的庙,题为"浮庙禅院",门前有点腊烛的铁钎架子,一侧有焚烧香和纸钱的炉子。朝前行走,未见家中有人,后来得知住在这里的都是老年人,不舍故土,也不想与儿女同住,成为留守老人。已是傍晚,可能吃好晚饭上床休息了。偶见一家门开了半边,走近一看,有一老人在昏暗的屋内摸索着什么。因外面突然下起大雨,一把小伞已不够父子遮雨了,老人看到我们,拉了电灯开关,屋里亮堂了。连忙说进来进来,毫无戒备之心,看我们有点迟疑,又说不要你们的钱。很是热情,看样子此前曾有人造访,对不速之客毫不愕然。要给他拍个照,很爽快的答应了,毕恭毕敬地站立着,真是个老小孩。
老人身板硬朗,气质颇佳,目光炯炯,就是耳朵有点背,看似与我年纪相当。由于语言差异和耳背的原因,与其交流很是费力,靠高音和手势聊了一会,很善谈,不过好多听不懂。老人九十三岁,老伴已经去世。有一儿三女,早就离岛,另住他处,但都不太远。平时就是他一人独居,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儿女们时常探望,带些荤菜。问及生活来源,他非常愉快的告诉我们,全是共产党给的,每月约一千元,足够用的了,儿女不用给他,他也不给儿女,剩下的看看病什么的。老人的房子一百平米左右,已有七八十年了,比较破旧,但收拾得干净,家俱不多,大部分空间被成捆成捆的树枝木条等柴火占用,估计他的余生用不完。房子在当年建造得很不错,砖墙小青瓦盖顶,屋面为木椽望砖,二十公分左右的木头桁条,用粗壮的木柱支撑,木柱下为柱础石垫底,俨然典型的江南古风建筑。老人过去应是个渔民,家中还有不少,洗得干干净净、折得中规中矩、摆得整整齐齐的鱼网。老人身体不错,长命百岁是极可能的,生活简单,完全自理。屋西北角有爿江南风格的土灶,干干净净,几乎没有油腻,揭开锅盖,有一碗菜泡饭,看样子就是今天的晚餐。外面雨停下,向老人告辞,老人一再叮嘱下次再来玩。
这位耄耋老人及他的老房子,是当前浮庙墩人家的缩影,似乎缺失了生气,与苏州的大环境不相称,让人有点惋惜。好在听说,有关部门正在对浮庙墩进行规划设计。不久的将来这儿又是一个旅游、休闲、娱乐的新景点。这沉睡了千万年的土地上,必将人气爆棚,游人如织,青春焕发。老主人将离开故土,开启新生活,过上更幸福的晚年生活,浮庙墩人家也将另易其主。
作者
:
陈
立
俊
陈立俊,大丰三龙人,一九五一年出生,有过教师、司法警察、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三个阶段工作经历,喜欢写写新闻、散文、随笔等等短文二百余篇,曾在省、市、区等报刋上刋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