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5岁,人生的黄金十年该如何度过?
来源 l 炼己者(ID:fengxuwake)
25~35岁,是人生的黄金10年,在这个阶段,你拥有年轻的体魄、乐观向上的精神、充满创造力。
这10年,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人生的走向,需要好好规划,认真对待。
25~35岁,人生的黄金10年该如何度过?
希望今天分享的文章,能够给你一些帮助。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前提:
你不能用知识,去替代阅历
在这个年纪想要进行生涯规划,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是要明白:
所有“心法”的作用,其实是在你有了实际的经验之后,用于去进行「印证」的。
而不是你通过理智层面的学习就能理解的。
别人阐述的道理,是要在你有了一段丰富的经历,但还没有梳理清楚的时候。
这时候看看别人总结的经验和“心法”,你才会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把自己过去经历的逻辑给理顺了。
这时候这些“心法”被你吸收的效率和带给你的影响才是最大化的。
譬如我早就知道投资需谨慎,与人合伙需谨慎,但这两条道理我过去“知道”的再清楚也没有用。
我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手,管不住自己内心的躁动,管不住自己盲目的自信。
但是当我憋了好几年终于忍不住脑子一昏,了解了三五天就给一个项目投了十几万。
到现在不到两周的时间,所有关于投资、创业之类的“道理”我已经明白了大半了。
而且这些经验已经深刻的融汇在了我的脑子里,并且能够令我举一反三的去明白更多的事情。
这些道理被我彻底的内化了,我发自内心的、由内到外的“明白”了这些道理是真实的、正确的,我的内心就会不再有那么多促使我要去做蠢事的欲望和想法了。
现在在我20多岁的时候,内化这些经验的代价是十几万;
但如果我是在30多岁的时候再做这个尝试,那么内化这些经验的代价或许最少要翻个三五倍。
因为那个时候,婚姻,子女,父母,健康等这些层面都会受到间接的连带影响。
20多岁应该要经历的失败你推迟到30岁再经历,代价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和很多同龄人交流,也包括我自己身上一直有一个毛病,就是总会不自觉地误以为:可以用“知识”去替代“阅历”。
我见到很多学富五车、侃侃而谈的同龄人,仿佛一切都被他们看透;
但他们再广博的知识、口中再多的专业名词,却始终没办法对他们贫瘠的生活和微薄的工资起到丝毫的作用。
反而是一些并不懂什么专业名词、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不断在做事的人,却取得了很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就。
譬如我的两个舅舅,他们就是普通的农民出身,做的也是并不怎么复杂的物流工作,但就是一年赚个七八十万、有时候一年过百万的收入;
还有个舅舅貌似是初中学历,但是一直在不断的创业,不断的在亏钱,他去年貌似其中一单亏了七十多万,今年年初一单亏了一百二十万。(重点在于他连续十多年每年都会亏几个这么大额的单子,但是他亏得起……)
误以为可以用知识去替代阅历,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偷懒。
虽然,我们能够从别人的经验和大道理中吸取到一些营养,但这些道理如果没有自己实际经历的支撑,其实都是无根之木而已。
没有根基的大厦,只是海市蜃楼。
给自己设定「试错期」
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在25~35岁这个阶段如果要进行生涯规划,那么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自己设定3年左右的「试错期」。
这个试错期的作用,本质上就是为了将你所有的那些偏见、自以为是的想法、不切实际的幻想、躁动不安的欲望。
在一段时期内集中的释放出去,让它们结结实实的去经受事实的打击,让你发自内心的意识到:我错了。
「试错期」试错的意思就是暴露错误,暴露自己的愚蠢,然后承认这些错误,进而放弃或改正这些错误。
试错期不一定要在你步入社会开始工作后才能开始,在你18岁之后其实就可以开始。
进行试错也不仅仅只是限于事业上,而是包括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特长培养等所有的方面都可以去进行。
我记得前几天看了知乎一个回答,大意是说一个人在蹦极的时候,虽然跳下去的瞬间只有三秒,但是那三秒在他主观上产生的影响超过他过去一周经历对他的影响。
这说明虽然同样是在25~35岁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大家都是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年华。
但是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你的大脑中所留存下的记忆深刻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就是安安稳稳的读大学,上课,上完课就在宿舍躺着;毕业了就出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一做好几年。
其实这样的生活并不能够给你带来太多的成长,因为你的生活中没有丰富的体验,你也就无法获得充分的社会经验。
有些人就是爱折腾,哪怕你上大学期间就只是比别人爱玩也好,你喜欢出去泡吧,出去唱歌,出去旅行,这些也是你的新鲜体验。
而这些你有的、但别人却没有的体验,其实就是你相较于别人的客观优势。
最起码你知道爱去酒吧玩的人有什么特性,酒吧的大致盈利模式,里面有哪些坑要避踩。
那么以后如果有人叫你投资开酒吧,你就知道该去了解什么、该去规避什么了。
因此我再不厌其烦的强调一遍:一定要试错。
试错的本质就是进行大量的尝试,大量的体验你之前从没接触过的事物:
第一次拍Vlog,第一次去肯德基当服务员,第一次坐过山车,第一次创业等等等等。
这些充分的体验一方面会令你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会不断的激发出你对生活的热爱、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令你充满激情。
那么在你进行完足够的试错之后,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天赋,亦或是碰到一些机遇。
你只能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钱
不要忽略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当你发现了一件“自己喜欢做”、“自己也擅长”、“还能赚到钱”的事情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需要转入「积累期」了。
你认定了一个方向,这时候你就不能够再像之前一样随便的变更、盲目的尝试,而是要耐心的在这一领域深耕。
在「积累期」中,你需要克服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急于求成”的、幻想能够“不劳而获”的心理。
一个社会意义上成熟的人,其标志之一,就是有耐心去追求长期回报,而不会沉溺在短期回报的刺激中。
在「积累期」中,一个共通的大致流程是:学习——实战——复盘——优化——学习……
不断地循环往复这个流程,让自己在一个领域最少也要深耕3年以上的时间。
3年后,你的收入肯定在初期最少五六倍以上。
举个例子,我喜欢玩八字,如果有人打算以此赚钱,那他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
前三个月他不赚钱,免费给人算,不过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如果你觉得我给你算的准,那请你发个朋友圈给我宣传一下。
不强求,不强制,不愿意分享也没有关系。就花三个月的时间去累积客户。
3个月的时间累计500个高粘性、高认可度的客户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这时候再开始收费,一个人收100块钱好吧,已经很低了,仍旧重复前面的流程,获取新的客户。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
网络上关于八字的知识和教程非常非常多,你一辈子都不一定学得完,你一辈子都可以不断去提升自己的水平。
你的水平越高,客户对你的认可度就越高。客户对你的认可度越高,回头客、想找你做其他业务的客户就越多。
你就半年涨一次价,三年后一个人你能一次收500了,而且你的确技术过硬,不是忽悠别人,客户也的确实打实的知道你的能力。
这时候,你的一个“终身稳赚”的收入渠道已经成型了。
更遑论你再给自己三年时间重复以上流程,三年后你的客单价达到1000的时候,你的收入再算算是多少呢?
当然了,封建迷信不可取,我只是用八字来举个例子。但是所有类似性质的事业,其本质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其中的问题只在于,很多人只想着一夜暴富,只愿意追求短期内的回报,而迫切的急于求成,不愿意用心的、认真的去做一件事情。
所以他们往往会忽略最关键的因素: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有一句话很经典:你只能赚到你能力范围之内的钱。
这是一个再显而易见不过的事实了,这就像苹果熟了会落到地上一样,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它就挑明了一个客观规律:赚钱这件事不在于向外求,本质上在于向内求,你的能力上去了,赚钱是必然的。
35岁之前,不必迷恋成功
因上用功,何须问果
能力是因,赚钱是果。
忘因求果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就好比我现在创业做的事情,这是一个我从没接触过的行业,我不具备任何在这一行业内的专业能力,甚至我的性格导致我连销售业务都做不好的。
所以现在这个项目本质上就是非常典型的,我和很多人一样抱着“一夜暴富”的侥幸心理,进行的一次“投机”。
侥幸心理永远只是在自欺欺人,因为你主观的愿望永远替代不了客观现实。
如果你一次暴富十几个亿,这有可能是好事,因为这十几个亿你一辈子可能都败不完;
但如果一次暴富不超过一个亿,那么这99%是坏事。因为它会彻底摧毁你“一分努力一分收获”的心智模式。
你有了这么一次“付出了一分努力收获了成千上万倍”回报的经历之后,你的潜意识只会想把之前的成功再复制一次,你无比渴望能够将之前的巨大刺激再体验一次;
由于之前上万倍的回报它不是你辛苦付出得来的,所以你在花这些钱的时候,你是没有概念的。
这个真的由不得你,你的潜意识里其实是觉得“这些钱并不是真的属于我的”,所以你收不住手,你也留不住这些钱。
这并非是什么玄学,我所阐述的只是基于人类本性的心智运作模式而已,这就像苹果熟了会落到地上一样的简单,就是一个客观规律。
你的注意力应当放在对自己「专业能力」的“增值”上,而非如何“赚钱”上。
当你颠倒这个思考的顺序时,你就是在舍本逐末,而且你大概率会失败。
最起码80%的人是不需要追求在35岁之前成功的,因为追求了其实也没用,这就是一种幻想,追求了你也成功不了。
对于咱们绝大多数人而言,能够在35岁之前,给自己5年的试错期,再给自己5年的积累期,这就已经能够保证你在个人的能力上可以超越50%的人了,这个道理非常的显而易见,也非常的天经地义不可更改。
只要让自己进行不断的试错,通过大量的体验慢慢地摸索出自己的方向;
再通过深入的积累,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基本上我们都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世俗成就,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期、机会还算比较多的国度里。
因此不用去关心钱,也不用去关心将来的成就,关注好“自身能力的提升”这个「因」,你就必然能够收获“不错的世俗成就”这个「果」。
因上用功,何须问果。这是我近期最大的、最深的一个感悟。
点个「在看」,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你,让尽可能多的人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