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崇汉扶阳温通汤治疗痛经206例(转)
笔者应用自拟扶阳温通汤治疗痛经20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资料206例均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门诊部1990 - 1995的门诊患者。206例中,年龄最小14岁,最大45岁,其中14 - 20岁58例,21 - 30岁95例,31 - 40岁44例,41岁以上9例。痛经病史1 - 5年者102例,6 - 10年者85例,11年以上者19例。
2 治疗方法
用自拟扶阳温通汤加减治疗。药用:制附片60g(先煎2h),桂枝30g,小茴香20g,生蒲黄、吴茱萸、青皮、乌药、当归、苍术各15g,炙甘草6g,生姜50g。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温服。7剂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自拟)
临床痊愈:腹痛及其它症状消失。好转:腹痛及其它症状明显减轻。无效:诸症无变化。
4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187例,占90.8 %,好转19例,占9.2 %。服药时间最短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病程短者疗效好,疗程短、病程长者疗程较长。
5 典型病例
患者,女,32岁,本市某医院妇产科医生,1990年6月16日初诊。患者从15岁月经初潮开始出现小腹疼痛一直至今,每次月经来潮时即小腹疼痛难忍,经服用中西药物无数仍未解除痛苦,来诊时月经将至,少腹坠胀疼痛,呕吐泄泻,脉沉紧略数,苔白腻,治宜温经散寒,用扶阳温通汤主之。
处方:制附片60g(先煎2h),桂枝30g,小茴香20g,苍术、吴茱萸、当归、青皮、生蒲黄、乌药各15g,艾叶12g,炙甘草6g,生姜50g,干姜30g。
二诊:1990年6月19日。服药2剂,经水畅,腹痛消,泄泻止,脉沉缓,苔薄白根略腻。仍宜温血海,暖胞宫,化寒凝,温水土,调冲任,用扶阳温通汤增损治之。
处方:制附片60g(先煎2h),桂枝30g,当归、苍术、吴茱萸、生蒲黄、青皮各15g,麦芽、淫羊藿、小茴香各20g,炙甘草6g,生姜50g。
三诊:1990年7月15日。昨日月经来潮,色量均正常,无疼痛之感,脉沉缓,苔薄白,现气血已和,治当温中暖下,使冲任得调,仍用扶阳温通汤增损主之。
处方:制附片90g(先煎2h),苍术、肉桂、砂仁、当归、青皮、吴茱萸、生蒲黄各15g,益智仁、麦芽、小茴香各20g,炙甘草10g,生姜75g。服上方5剂后,自觉一切正常。随访3年,痛经之证未再发生。
6 讨论与体会
痛经系一种自觉症状,在妇科临床上极为常见,无论出现在月经期间或经期前后,患者都会承受很大的痛苦。笔者认为,绝大多数妇女的痛经是因受寒而起,属于寒邪内凝,气滞血瘀,冲任之脉失其调畅所致。其特点是月经来潮出现阵阵的小腹痛,喜按喜暖,经血中有血块,块下则疼痛减轻,而在经前或经期采用扶阳温通汤,以达温煦脉络,通调气机,化瘀止痛,使冲任之脉得以调畅,取其“通则不痛”之意。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由于“寒则血凝泣”,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运行不畅而成瘀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扶阳温通汤所用药物,如制附片、桂枝、吴茱萸、生姜等扶阳通络以活血,疏畅血脉以推动血行;当归、青皮、小茴香、生蒲黄、苍术、乌药等行气活血祛瘀以开瘀通阻,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以上药物合用,具有缓解“血凝泣”之用,使脉道得以通畅。温之则寒散,化瘀则生新,寒散则瘀滞可消,经络得以通畅,故扶阳温通实为治诸痛证之要法。附子暖命门而破阴凝,堪称扶阳第一要药,为笔者尤所推崇者,且附子虽能通行十二经络,若剂量恰当,又善达海底,直暖胞宫,实为痛经第一要药,故为此扶阳温通汤之君药。又痛经之病位在胞宫,吴鞠通云: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热之剂量轻,用之则易浮越,必其量重,方能直达病所。故本方重用附子至60g,其余温热药如桂枝、小茴香亦偏重用,俾其既达病所而又无浮越之弊也。
扶阳温通汤的治疗作用颇多。据现代医学实验研究结果,方中所选用药物具有调整循环功能,扩张血管,改善新陈代谢,调整内脏平滑肌,以及抗炎消肿等多方面的作用,因而能增强机体抗病机能,适用于多种疾患。运用于妇女痛经,可达温煦脉络,通调气道,化瘀生新之作用,从而使冲任之脉得以调畅。若用之确当,则不仅能有效促使子宫内膜的退变、裂解、坏死、脱落,且通过使子宫有节律性收缩,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确保经血得以流畅,子宫内无异物停留,如此则使子宫反射的强烈收缩由轻到消除,从而使痛经之证得到痊愈。
(编者按:扶阳温通汤中附子、桂枝、小茴香均为重用,请读者直接向作者请教,切勿盲目模仿。此三味药的常用量为3 - 10g,其中附子辛甘、热,有毒,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本文报道病例年限较久,属回顾性的临床总结,尚有待今后设立常用药量组进行对照观察。)
广西中医药 2006年4月 第29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