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说中华民族特有的意象思维——取象比类
师兄你好
願天地常生善人,願善人常存善心。
願善人常行善事,願善人廣布善法。
最初的“象”来源于《河图》。《河图》由空心圆和实心圆的点画构成,这种圆就是象。
空心圆代表了阳之象,阳体现阳光、温暖、上升,运动和功能。
实心圆代表了阴之象。阴体现阴暗、寒冷、下降、静止和物质。
易经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也都是象的内容。
象不是物,象属于形而上的概念,物是形而下的产物。
象也不是道,象只是认识道的思维方法中的认识素材。
道体现为阴阳,阴阳体现为象。象是宇宙运行实质的体现,反映了宇宙运行和世间万物生命之间的关系。
阴阳是最高等级的象,所有的象都是由阴阳变化而来。阴阳之象是对天道运行、自然演变、生命活动、人类社会本质的提炼与综合,分析与归纳,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结果。
所有的象都属于阴阳之象,阴阳之象属于道玄之象,故象以玄标之。
所有的象都反映了阴阳的本质,体现了自然存在、阴阳运动,以及天地人一体的综合变化。比如阴阳、道冲、微妙玄、门、上下左右,等等。
象分阴阳,象也有大小和层次的区别,有天象、地象、物象、人体之象、脏腑之象、生命之象、社会之象。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所谓的“大象”就是日月运行之象,四时变换之象,天地自然之象。
天道运而体现为象,天象变而地象应之,物之象人之象亦随之。
象可变、可化、可推、可演,象可以应用于各个术数体系的应用之中,不同的应用体系中使用不同内容的象。
《易经·系辞上传》第八章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其物宜”,即以最具典型意义的物来定同类事物之“象”。例如,古人发现热的根本来源于太阳,故以太阳之名统领此类之象,命名为“阳”。
《黄帝内经》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易传》说:“成象之谓乾”,“易者象也”。象在于天,在于乾,在于玄,在于易。天道运行,玄之又玄;阴阳转换,天地相应,人与世间万物亦应之,天地人一体同行共运,一以贯之者道也。天道运行有迹象可辨,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季节变化,社会变革有规律可循,抽取天运、地行、物事、人事,取其精华条理,可以概括天地者,可以体现天道之运者,可以代表阴阳之理者,可以内涵生命本质者,综合之,精炼之,条理之,归纳乃为象。
“类”指性状、功能相同或相近的一类事物。
相同类型的现象都可能具有相同的原理、相同的机制,具有相同的运动。例如,所有类型的热,不管是太阳的光、燃烧的火、温泉的水、人体的发烧、都归纳为热。热是运动的,向上的,有能量的,热为阳。进一步引申,凡是向阳的、向上的、温暖的、运动的、积极的、都归类为阳性。
象数学家在解《易》中,所采用“取象”、“运数”的方法,正是反映整体思维的特征。卦象、物象作为独立的个体,看似互不关连,毫无相通之处,《说卦传》及象数学家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卦象与物象、物象与物象之间的普遍联系,把原本复杂纷繁、互不连贯的宇宙万物加以整合,使之简约化、系统化。
《易传》提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认为不同事物只要同类就可相互感应、相互吸引。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
《易传》将“保合太和”看成是“易”的最高理想境界。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对立与和谐、感应与交流被《周易》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周易》的基本思维理念,开创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特征。
历代象数学家通过取象思维大大强化了这一特征。
汉易象数学家发明的卦气说、爻辰说将天文、物候、节气、时令等要素纳入卦中,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八宫说、纳甲说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人伦等级、月体盈亏等视为一体;
乾坤升降、卦变说以卦为本位,通过卦的化生变化,建立起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宋易象数派通过河洛图式、先天易图式构建世界的整体模式,将天时、地理、动植物、人体、器官、道德伦理、社会制度、历史演变等等统统纳入其中,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普遍联系的整体。
类象思维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医通过类推脉象、面相、声音之象、形体之象、华彩色泽之象等得到藏象、证象,来说明人体内在的脏腑气机和病理变化。中医学通过表现于外、能够被人们直观观察到的“物象”,如:五脏开窍于五官之象、脉象、舌象、声象、针灸感传之象等,比类概括出有限的几种“意象”,如:阴阳之象、升降浮沉之象、风寒暑湿燥火之象、脏腑之象、五行之象、藏象、证象、六经传变之象、四气五味之象、五运六气之象、九宫八风之象等。
中医学通过象数模型取象而得出的概念多为意象性的概念,与现代医学纯抽象概念相比,既包含某种客观的象征含义即理性归类的成分,又渗透着某种主观的感性划分的成分,具有全息性、功能性、形象性、简明性、灵活性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