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才子 艺古流香:赵松亭
一、名出东溪才子生
在人才辈出的上袁村,户户抟泥,家家制壶,在啪嗒啪嗒的泥搭子声中,赵松亭出生了。在坊间的传说中,也有人认为赵松亭一家并非土生土长的上袁村人,而是从外地迁来的。这个外地,有的说是镇江,有的说是靖江,但不论地点在哪,这个时间出生,对赵松亭来说,并不是最完美的,因为彼时赵家已经家道中落,父亲以教书为生,过去的荣耀不在。如果能够传承祖上的那份荣耀,也许赵松亭便会出现在历史的另一页之上。不过好在家学犹在。赵父的严苛是来自曾经精英阶级的骄傲,无数次怒目鞭策的背后,是老父亲殷殷期盼的望子成龙心。在那些黄昏的午后,母亲也会抱着小松亭坐在摇椅上悠然地讲述祖上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故事。
在父亲的严格教育培养之下,方才牙牙学语的赵松亭便开始学着父亲摇头晃脑地朗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俨然一个小学究。到了入学的年纪,赵松亭顺理成章来到蜀山东坡书院学习,聪颖好学的他熟读“四书”“五经”,诗文信手拈来,宜兴知县每月考核生员的优劣,他总是名列前茅。在父亲的严格督导下,赵松亭每天学塾归来,先练毛笔,后画人物,自律至极一点不像同龄的孩子。就这样诗文绘画书法陪伴了他整个童年。腹中有书气自华,这些镌刻在骨子里的气质奠定了赵松亭的出手,也注定了他所走的路必与寻常艺人不同。
立在上园村村口的村史碑记
赵松亭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为减轻家庭负担,他和上袁村大部分同龄的孩子一样拜了一位师父学习紫砂制作技艺。这位师父便是邵夫廷,大名鼎鼎的邵大亨一脉,“邵家壶”嫡系传人之一。经历了漫长的艰辛的学徒期,赵松亭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基本功,“竹鼓”“掇球”等基本款式早已是信手拈来。就这样,赵松亭放弃了画师的梦想做起了一名普通的手艺人。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一直到他成家立业,生活都十分清苦。但在多年的努力之下,赵松亭已然成了一位不错的艺人,并且有自己的代表作、拿手活。他所制的“仿古”“竹鼓”等款式,式度端庄,大气有韵,在市场上十分受人喜爱。
清中期以后,以竹子为题材的创作逐渐成为主流,这时期在紫砂界有两派人分别占据了竹子题材紫砂壶的半壁江山,这一派是蒋万泉、杨凤年,另一派是范章恩,也就是范家壶的开创者。与前者不同,他这一派是将竹子与光货相结合,比如著名的竹鼓壶。
赵松亭便是在范章恩竹鼓壶的基础上大胆创作,形成了他的成名之作——“隐角竹鼓壶”。此作面世赵松亭声名大振,市场上、作坊内明里暗里竞相传阅模仿,个个看了都要高高竖起大拇指。常为赵松亭师父邵夫廷制壶刻字的客师吴月亭拿到壶样后,更是一见倾心爱不释手,大赞名师出高徒。吴月亭,艺名竹溪,有一手制作紫砂花货竹饰器的本领,又有一手刀法纯熟的镌刻工夫,彼时在业内已经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平日里,赵松亭虽然仰慕已久,但也是不敢请教刻字的。得了这样千载难逢的契机,赵松亭当即趁势提出了帮忙刻字的邀请,吴月亭果然欣然答应了。
愙斋款诗句端把壶壶身拓印 赵松亭 刻
高山流水知音一遇,本来年纪相差颇大的两人一拍即合,很快相与为友、莫逆于心。如今,在南京王一羽处所藏的一把赵松亭“隐角竹鼓壶”上,可见一面刻隶书:“中空空而难测,腹恢恢其有余”,下属楷书“竹溪”。另一面陶刻篆书:“候鼎上之秋声,辛巳秋。”辛巳为1881年。壶底钤阳文篆印“宜兴松亭自造”。
在这一系列的交集之中,赵松亭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的诗文书画功底其实可以有更好的发挥方向,那曾经的画师梦就像将熄的碳火,内热犹在,蓄势待燃。于是赵松亭即拜吴月亭为师,跟他学习镌刻的本领。吴月亭自然是十分愿意教他,但是收徒,以师徒名份相称,吴月亭拒绝了。吴月亭十分欣赏赵松亭的才气,知道他不同于一般的做壶佬,更加对他的勤学上进感到敬佩。吴月亭教他刀法的运用和技巧的表现,也教他“单刀”“双刀”“清刻”“空刻”,学技之余,他便在家门前溪头东写图、作画、打稿,日复一日从不偷懒,就这样,赵松亭凭着自幼打下的深厚绘画书法功底,没多久就能融会贯通,刻得有模有样。很快他就正式出道,吴月亭让他想一个艺名,他回头看了看门前的小溪,笑着在壶上刻下“东溪”二字,自此,这段期间,他凡在壶上镌铭落款,均用“东溪”艺名。
二、邵氏支泉 吴府传香
小小的上袁村,看似不起眼,实则时常会有苏州、沪上的老板、大官来访。小作坊的艺人们要是能和他们达成长期合作,便可不用担心温饱。彼时,坊间都传说苏州有一位吴大人特别喜爱紫砂,若是得他青睐入府,便可观遍古今佳品名作,技法大进身价倍增。当时像黄玉麟、俞国良这样的大家都是在吴大澂府上得到的历练与进一步发展。
彼时,吴月亭也常为吴大澂刻字,一来二去,赵松亭的名声也顺理成章传进了吴大澂的耳朵。看到赵松亭的作品,吴大澂爱不释手,当即写了一封信过去。街坊四邻听说了消息纷纷前来祝贺,赵松亭却是暗暗攥紧拳头,他知道这是他人生中一次无比重要的机遇。
玉麟款诗句壶及壶身拓印 赵松亭 刻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怀揣着惊喜、忐忑与期待,赵松亭穿上最好的衣服踏上了去苏州的小船。虽然是乡野出身,但自幼饱读诗书的赵松亭又和其他做壶佬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慧眼如炬的吴大澂上下一扫便立刻看出了这人眉宇间的不凡。在吴府,赵松亭遍观吴大澂所收藏的钟鼎古物及各种古陶瓷器,先摹仿古器,不断吸收古代大家的风格和技术,不久以后便开始自己创作。因在壶底要打印吴大澂收藏印章款,故他以自己师承“邵家壶”是茗壶正统中的支流为由,取用“支泉”为名,并钤于茗壶盖内。他是一个念旧感恩的人,小小的一枚钤印让邵氏一脉的技术流向了更远的地方。
赵松亭这一时期所制茗壶,款式浑朴雅致,简洁明快,并于壶上自刻自画,留下许多传统经典之作。在吴大澂府上,赵松亭还精心创制了一件“紫砂瓦形枕”,高11公分,宽14.8公分,上呈圆弧形,下呈平形,两侧留有圆孔,枕侧气孔上方刻“雪香外史倩 东溪制”;一面题诗,一面刻画;题诗的一面,刻有两首五言律诗,洋洋洒洒各80个字;刻画的一面,一幅刻绘“慊慊思妇对荷伏石凝思图”,一幅刻绘“慊慊思妇袖手傍几静坐图”。可谓填补了紫砂品类之空白。
不仅如此,他还与黄玉麟、俞国良等多次合作,为他们的作品篆刻铭文,成为一段佳话。至今各处所见老壶都能看见他们合作的身影。彼时,吴大澂还将这些作品进献到宫中,深受宫廷喜爱。
芝亭款题字壶 赵松亭 刻
与一般艺人不同,在吴大澂府上创制紫砂茗壶与各式文玩的时候,聪颖的赵松亭也留了一个心眼。每每吴大澂与沪上客商做古董生意的时候他总是留意听着观察着,看着这位大人物如何接触人,如何谈生意。种种细节他都默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有意识去接触各类沪商,了解市场需求。慢慢的,他自己亦学会了沪上客商洽谈,学识与眼界一下子开阔起来。
三、艺古创新拓海上丝绸之路
在甲午战争前夕,政治嗅觉灵敏的赵松亭在日益紧张的气氛中嗅到了不安定的气息,于是到了1894年年底,他坚辞吴府继聘的要求,回到上袁村。此时,声誉日隆的他订单也愈加热闹起来,一个人制作已经渐渐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了。于是他一面自己做壶,一面物色制壶好手给自己帮忙。就这样,赵松亭几乎是日夜忙碌,在几年中顺利地为沪上客商完成了一批又一批紫砂壶订购订制任务。
1905年,赵松亭的儿子赵乾泰年满16岁,赵松亭一面将所有的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一面带着他筹划紫砂陶工作坊的经营事业。1906年,赵松亭在上海订制一批出口南洋外销壶,回上袁后,即聘请一批紫砂艺人帮忙自己做仿制壶,其中邵云甫、郭其林、潘石根、金阿寿等一批当地有名的艺师纷纷加入。善制洋桶壶的储铭也被赵松亭发现聘请家中,自1906年起为赵松亭制作出口“独钮洋桶”至泰国,深受泰国人士欢迎。
龙印水平壶 利永博物馆藏品
至民国初年,赵松亭在紫砂经营路上越走越顺畅。但他并没有止步不前,一方面,他严格培育新人学徒作为自己的储备客师。当时方满13岁的王寅春也曾慕名前来学艺,在赵松亭门下度过了十分艰难的学徒岁月,后来成为一代宗师。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市场,他还热心地研究起各种釉水,将紫砂玩出了各种花样,一时间创制出不少轰动的热销产品。
在后人的印象中,赵松亭穿着儒雅,留着金色的小山羊胡,俨然一名教书先生。他面目慈祥,见人总是笑眯眯的,但是威严的时候也能让人不觉得挺直腰背。就这样,他游走在手艺人和商人两界,开创了一段辉煌的时期。
民国13年,军阀混战,陶工疏散,紫砂陷入低谷,窑场呈停顿状态。眼看着无窑可烧,赵松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他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家人忐忑不已——他想建一座自己的龙窑。
孙立人当年定制的铜壶 孙立人后人周振才藏
民国14年下半年,赵松亭四处奔波倾尽周身财产重建龙窑,定名“复兴窑”,并烧制“贡壶”系列。从年初一忙到大年夜,从无休息空闲之时,经过二年呕心沥血,日夜奋战,制品供应茶坊酒肆。就这样赵松亭不但站稳脚跟恢复了前期的亏损,还将业务发展到沪上所有租界,独占鳌头。沪上租界内全部订制赵松亭的“贡局”系列壶,还转手出口,且供不应求。赵松亭亲自监督制造,并巧妙利用人们喜好仿古作品的心理,或刻或铭,或印或款,让作坊客师及儿子赵乾泰仿制各式朱泥小品、红泥小品。当时蜀山、上袁有很多名艺人参与仿制贡壶系列。赵乾泰、王寅春、潘石根、郭其林、邵步云、沈孝陆、邵茂章等都是制水平“贡壶”的好手。
目前市面上可见的传世品中,“贡局”“顺治贡局”“雍正贡局”“乾隆贡局”,“仿古”“贡壶”“龙凤印”等款式水平壶,很大一部份都是当年赵松亭订制、监制之品。赵松亭高兴之余,亦有亲制品混杂其间。至三十年代初期,赵松亭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大。各家店号、厂家纷纷仿效。赵松亭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后期厂房规模有四十多间,制品成型工人有几十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实业家。当时有名的国民党将领孙立人还特意定制了一把铜制洋桶壶,至今仍被后代精心收藏着。
孙立人当年定制的铜壶局部
民国23年,在抗日战争前夕,赵松亭不幸感染霍乱离世,享年81岁。纵观赵松亭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永不止步的人,即使壶做得再好,他也没有想过满足于现状。他的胸中总有一腔热血蠢蠢欲动。而在人生关键的转折点,他也总能审时度势,展现出强大的魄力,而这份强大也使得紫砂历史能够留下一段光辉的外销历史。
图文刊登于《紫砂汇》
第二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