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身皆有血,奇石暗藏云:名家圆朱文印欣赏

圆朱文印作为一种独立的风格样式,在整个印学史中有特殊的地位,是文人印产生至今的主流之一,与古望、汉印、明清流派印构成印学四大板块。
“元朱”形成于元代而名;“圆朱”则是美学意义上的概念,是对线型的概括。
赵孟頫(1254-1322)对于元朱文印的开拓之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与吾丘衍提倡典雅印风确立了明代篆刻创作的方向与旨归。
汪关(1573-1631)作品工致精严、典雅妥贴,堪称元朱文印创史以来,第一位具有专业精神的印人。李流芳评曰:“有秦汉、宋元之长,而独行其意于刀笔之外者,不得推杲叔(按汪关字杲叔)。吾谓长卿以后,杲叔一人而巳……”明末大多书画名家用印皆出其手。
林皋(1658-?)闽人,寓江苏常熟,为王时敏作印尤多。是元朱文印在清初一大高手。林皋承汪关遗绪,用刀纯熟精炼,用字融会贯通秦篆、汉篆、金文等而无丝毫不妥之处。林氏将圆朱柔美秀逸的雅致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后人称其“莆田”派,或将其与汪关、沈世和合称为“扬州派”。
丁敬(1695-1765),杭州人,丁敬篆刻吸收前人菁华,以碎刀技法为之。刀法与前人不同,故丁敬在印学史上功绩非同-般,丁氏创作实践颇丰,印学思想亦超群一“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丁敬《论印诗》)。以碎切刀法制元朱文印与汪关、林皋印风在美学意义上有很大差异,这使得元朱印在艺术视域中明显丰富了许多。这种特定的形式语汇成为“浙派”风格的标志。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将浙派手法在元朱文印上的演绎进行的很彻底。
到民国,元朱文印创格六百多年,以冲切两种刀法论之,都出现了诸多优秀的印人,似乎可以终结了。可是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也因人而异。赵叔孺称弟子陈巨来(1905-1984)为 “近代元朱文第一”。陈氏让元朱文印进入一种极限。线条高度理性化、空间绝对秩序化,用刀干净、平稳、光洁;布白均匀、对称、和谐,不露任何破绽。汪关、林皋印风在陈氏这里得到新的诠释,也似乎和上海城市情调相关,温文尔雅,西装革履。
或许,陈巨来也不是元朱文印的终结者。今天的印坛正以专业视角对元朱文印进行梳理,加之古今中外大量图版文献资源的贡献,相信元朱文印还会给我们带来下一轮的惊喜。

赵孟頫 松雪斋

陈灃《摹印述》云:“赵松雪始以小篆作朱文印,文衡山父子效之,所谓圆朱文也,虽非古法,然自是雅制。”布篆上“雪”字上下两弧颇为传情,“松”字“厶”部提高,与上下左右距离相当,一番苦心。

文彭 七十二峰深处

此印线质停匀优雅,平和遒丽,转角处圆润。出土时边框已残更显深处幽远古朴的玄妙,字形缺损无框,开元朱一支脉。

林皋 晴窗一日几回看

鹤田此作在篆字经营中开合适度,既有温情又具幽默。刀法干净醇和,结字稳妥,章法古雅,安持老人有此仿作。

黄易 梅垞吟屋

此印四字字形中部以收紧为主,但整体顾盼有致,第一笔粘边避免空疏,而每字间横折结构互为连理,很有情调。

冯承辉 孙星衍印

此印工稳妥貼,布篆重在排线。曲折之线,有流美缜密之效果。线条盘回加强内聚力,使印章匀称流利,章法饱满。

吴让之 画梅乞米

此印款曰“用刀文氏未能解”,批评文彭不解用刀之法,可见让之用刀颏为自负。四字挪让布局,印中心四字粘连,加强内趋力。熙载字形方线形圆,四字除“乞”字外基本处于静态,惟“乞”字如舞者顾盼伸缩,反生奇趣。

赵之谦 为五斗米折腰

此印六字均分,任笔画多寡,结体都采用上紧下松的小篆构架原理。通观全印顶天立地,孤傲挺拔,不见折腰之态,反有硬朗放达之姿。

赵叔孺 秋漪

叔孺款曰:“师宋印式”。椭圆章柔中略存硬气是为难得,硬朗在于两字垂笔圆劲,生动在于“漪”字中部小“口”。

赵叔孺 南阳郡

此印篆法取秦篆及李阳冰小篆一路,得元朱文要义。观此印,印文外形略压扁,重心居中,除“南” 字最上部与边框相连,其他印文与边框皆不做搭边,周边留有较宽的间距,全印气韵疏朗。印面三字从上往下看,“南”字独体字,左右对称,“阳”字左右两部分左小右大,“郡”字左右两部分则左大右小。全印印文平中见动,和谐中有对比,有一种参差错落的韵律之美。线条干净利落,清淡工秀,有着文人雅士的情趣。

王大圻 陶涉园收集书画印记

此印取法细朱文式,将本人富有装饰美的篆书入印,九字分作三列,字形长短各异,各有姿态,参差揖让,安排严密,俨然节奏明快之乐章。线条遒劲,书意浓郁,这种高质量的线条来源于其精湛的刀法。

王福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髙处不胜寒

此印印文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达17字之多,章法安排妥帖,印文之间随势穿插,揖让有序,布局紧凑,印文与边框连接也多而自然。篆法婉转温润,走刀一丝不苟,将篆刻的整饬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王福厂 蝴蝶不传千里梦

此方“蝴蝶不传千里梦” 是其“以书入印”的典型印作。细看此印,线条圆润流走而又不失笔意,起止、转折交代清楚,典雅耐看。刀法使转自如,布白周密精巧,充分发挥了印章中篆书特殊的装饰趣味,别具风神。全印气韵流动通畅,静中寓动。

王福厂 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此印为铁线篆细朱文印,为王福厂“印从书出”之作,是王福厂笔下的诗。印面印文笔画繁简悬殊,然王福厂却能布局得安稳妥帖,殊为不易。印文随势穿插,各字之间、字与边之间粘连,结构紧密,整体观感强。篆法圆转娟秀,横画线条微微上拱,劲力内含;竖画婉转,线条弹性柔韧。用刀沉着细腻,一丝不苟,全印散发着典雅的气息。在此,王福厂已将篆刻艺术的整饬匀整、圆健秀润、细腻精微、疏密自然等诸美感相参相融,发挥到了极致。

唐源邺 醉石分书

“醉石分书”为唐源邺自用印,印文字法以小篆参缪篆,字形取方势,四字章法布局自然天成,成斜角呼应。刀法以浙派的切刀法为主,刻出类似皖派风格的线条,线条起止、提按分明,带有明显的书法味道,凝练婉畅。加上边框比印文线条稍细,虚实断连,印文突显,整方印灵动而浑重,在稳健中现清新之气息。

陈巨来 大风堂珍藏印

这方印乃陈巨来为张大千所刻收藏印。陈巨来的刀具刀锋呈锐角,刀背薄而刀身狭,常用的有大小两种:约4x1.5毫米与5x2毫米,长200毫米左右,早年用高碳钢,后来同门好友章鲁庵提供了英国货鹰立球牌的封钢。刀锋角度的钝与锐,能直接决定由石质产生的艺术效果,欲刻工整、挺秀、润泽的印章,那真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据说陈巨来带学生要求元朱文线条的差距不能超过半根头发丝,可见其对线条的精准。此印线条质量很高,线条明快、匀净,章法妥帖、整饬,展现出一派澄明娟净的景致。

陈巨来 巨来画松

此印篆法活泼,章法灵动,得神逸之气、金石之韵。另外,此印线条富有变化,只是变化得微妙至极,一般人不易察觉。如果把其放大十倍,可以学到许多线条的内涵。很多人认为元朱文线条均匀、粗细一致,其实不然,从线条上分析,粗细微妙变化,等于书法中锋用笔,产生饱满有弹性的圆柱体线条。

陈巨来 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

陈巨来写元朱文印稿时要反复多次,其常用一种做蜡纸的坯纸打稿,写元朱文印稿时先把印稿纸放在左手手心内,右手拿印章对着左手印稿纸重重地一按,形成一个清晰的带有印面轮廓线的棱角,再用墨笔的笔肚对着这个四周棱角轻轻地一拉,巳把印面轮廓的大小正确地固定下来。接着另用第一张拷贝纸覆盖在印稿纸上,用墨笔勾出印面的墨圈,再用第二张拷贝纸覆盖其上,开始篆写印稿,如此多次反复,直至章法妥帖为止。最后取印稿纸覆盖在章法妥帖的拷贝纸上,直接篆写出,印稿即告完成。

韩登安 沁园春·雪

韩登安晚年作《毛主席诗词刻石三十七首》,此为韩登安篆刻艺术巅峰时期的经典作品。此印即为其中之一,其印材为青田石,印文内容为毛泽东《沁园春·雪》全文,计114字。此印刀法细腻,笔笔精到,线条骨肉停匀,结体精研茂密、落落大方,章法平稳妥帖,印文之间互相穿插粘连,茂密而舒卷自如,洋洋大观。细细品来,令人息心敛气,一派静穆气象。

韩登安 七律·冬云

此印系多字铁线篆印。多字印自有印学流派以来,印人涉及者少有,至近代始有王福厂开创一派多字印新风。韩登安的多字铁线篆印源自王福厂,但比王福厂多字铁线篆印字数更多,印稿设计难度更大。韩登安精湛的多字铁线篆印得力于自身的篆书功底,所谓“印从书出”即是如此。观此印,兼具徐三庚、赵之谦、吴让之稳健茂密之趣。有刀有石,有笔有墨,相映成趣,以刀法来强调笔势,在稳健中求浑厚,书与印共擅联璧之美。在章法上,穿插安排,错落有致,浑然一体,通篇呈现出一种从容不迫、气格雍容的气象。正是韩登安在多字印方面的努力,由此奠定了其在印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