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不是万能的,小心奖励窒息
金钱激励并不是越多越好,高额奖金可能会让参赛选手喘不过气来! 小时候妈妈说,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元;长大后老板说,这个月干得好就给你多发1万元奖金。妈妈和老板都认为,金钱的激励,可以让你表现得更出色。然而,当你答最后一道题时想起妈妈承诺的100元,当你月底冲业绩时想起老板答应的1万元,你真的会表现得更好吗? 那可不见得。有些时候,在金钱的激励下,你可能连正常水平都发挥不出来。 在一项“蜡烛实验”中,研究者发现了一种现象。 1945年,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Duncker)给参与实验的人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给你一盒短图钉、一根短蜡烛,如何将蜡烛固定在墙上的软木板上,并且在点燃蜡烛时蜡油不会滴在桌面上? 想出答案了吗?答案就是先用图钉把盒子固定在墙上,然后放上蜡烛并点燃。问题的关键在于盒子的利用。把盒子当作装蜡烛的容器,是需要创造力的。这个任务是一个经典的测量创造力的任务。 1962年心理学家格鲁兹堡(Glucksberg)重做了这项实验。这次参加游戏的人中,一半的人是有金钱奖励的,越快解决,给钱越多。而另一半人没有金钱奖励,只是告诉他们这项实验的目的是想要知道人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久。结果发现,有奖励时,人们解决问题需要更长的时间。 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奖励对提高人们表现是有局限性的。老板给员工的1万元奖金可以让他干活更卖力,但是未必能让他可以想到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工作问题。 这种情况叫作奖励窒息(Choking)。当外在的奖励很大时,人们的表现反而变得不佳。奖金越高,压力就越大。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金钱奖励才可以让人们表现得更好呢? 对于简单的任务,金钱奖励的效果更好。例如前面的蜡烛任务中,为了更容易解题,研究者把图钉从盒子里拿出来分开放好,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有图钉、盒子、蜡烛三种东西可用。这样这个任务就变得容易了很多,不需要什么创造力就可以轻松找到解决办法。这次的实验结果如何呢?在简化版的蜡烛难题中,有金钱奖励的一组完成速度更快。 但是在复杂的认知任务上,在需要创造力或一定技能技巧的任务上,关注外在奖励却可能导致坏事发生。在一些情境下,高额奖金会导致人们出现窒息反应,连正常水平都发挥不出来。所以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只适用于“推磨”,并不适用于日常生活中需要创造力和全神贯注才能完成的任务。 金钱让人们的表现更糟糕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人们想到钱会分散注意力,无法专心致志地去把事情做好。 《庄子·达生》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鲁国的木匠,他制作的木器就好像浑然天成一般。有一次,他用木头做了一个东西,见到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不相信这是人能够做出来的,更像是鬼神做出来的。 鲁国的国王看到了这个东西,觉得不可思议,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法术。这个木匠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会法术。国王有点不相信,问他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个木匠的回答很简单,他说:“我在制作这个东西时,聚精会神,心中没有杂念,忘掉了名和利。” 当你做一件事情很投入时,比如工作、学习、玩游戏、写作,你会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总之,你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个状态在心理学上叫作心流(flow)。指的是人们沉浸在当下的某件事情中,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且十分享受的一种精神状态。但是,当有了外部奖励之后,心流就会被破坏,你将没有办法享受这个过程,因为你的注意力放在了外部奖励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给员工经济保障,避免金钱分散员工的注意力,让员工窒息。恰恰相反,孔夫子说,会游泳的人可以忘记水的存在,这样他们就不会害怕水,不会注意到水,因此他们能够自如地划船而不被水干扰。同样,我们需要给员工很好的薪水和福利,这样他们才可以忘记掉金钱这个目标,实现自由创造。如果薪水和福利不好,他们反而会一直去关注外部奖励,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摘自《身边的金钱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