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杏树种植始于何时 慈禧最青睐“香白杏”(北京史话)
眼下,正是杏的采摘时节。老北京有句农谚:农历五月,杏黄麦熟。在中国古代,杏与桃、李、栗、枣统称“五果”,杏树也是北京地区栽植较为广泛的果木,仅《北京果树志》就收录了40余个品种。每年夏初,老北京的胡同里都会传来卖杏的吆喝声:“水杏儿来,不酸不要钱咧!又甜又大的杏儿来,酸了管换,不甜不要钱咧……”
杏是我国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果树之一,春秋时期的《管子》中已有“五沃之土,其木宜杏”的记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夏小正》称:“正月,梅杏施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可见远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杏树的种植。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详细描述了杏的栽培技术,这表明在北魏时期,杏树栽培管理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用嫁接方法繁殖杏树的记载始见于明代农学家王象晋所著《群芳谱》:“桃树接杏,结果红而且大,又耐久不枯。”古人将杏与桃、李、栗、枣统称为“五果”,足见其在果树栽植历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北京地区杏的栽植始于何时,尚无详考,但至少从700年前的元代已有栽植。当时杏树集中的地方之一在齐化门(俗称上东门,即今天朝阳门)外的董氏园,也就是东岳庙一带。《东岳庙史话》载:“元时东岳庙有一石坛,原为开山祖师张留孙的弟子董宇定、王用亨的住处,周围植有杏树千余株。每到杏花盛开之际,便有群公赋诗张宴,一时间在大都传为盛事。有果逻啰洛易之诗云:'上东门外杏花开,千树红云绕石台。最忆奎章虞阁老,白头骑马看花来。而元代文人孙国敕的《燕都游览志》中也有北京栽植杏树的记载:在香山“杏树可十万株”,“(农历)五月杏黄山中,村人采之,皆为品鲜也”。到了明代,“城东花事衰,郊西渐盛”,阜成门外八里庄的摩诃庵杏树多至千棵,有“繁花舞蝶迎人面”,“繁杏春开十里田”之称,而位于白石桥松林庄的兴胜庵和香山碧云寺也是明代春日里观赏杏花的好地方。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沈应文所著《顺天府志》中的特产部分,记载京畿有土杏、海东红、金梅、水梅等品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清代有关北京地区栽植杏的记载渐多,几乎记述北京历史的古籍中或多或少都有记载。《日下旧闻考》引《北游纪方》云:房山“车营岭小冈叠阜,起伏连绵,居民以种杏为业,环十数里,峰头涧底,皆是杏林。又东一小岭,有杏约三百株树尤奇古,高者三丈,低者丈余,状如垂柳,繁花缀之……”《帝京岁时纪胜》描述:“杏除香白、八达杏之外,有四道河、海棠红等杏,仁亦甘美。”《长安客话》云:“杏仁皆味苦,有一种甘者,谓之巴旦杏,巴旦杏也写作八达杏,实大而甘。”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奏准,将西直门外三贝子花园和乐善堂旧地合并,兴办京师农事试验场(今北京动物园),种植果树、蔬菜、花卉。其中除栽种山楂、枣、桃、葡萄、苹果外,还有杏树栽植,供试验、改良、推广。
历史上北京地区杏的品种资源极为丰富,仅《北京果树志》中就收录了40多个品种,主要分布于京郊的山区或半山区。其中最著名的有房山坨里的大香白杏、二白杏、蜜陀罗、拳杏、桃杏,北车营的桃巴达,班各庄的黄尖嘴;昌平桃峪口的灯笼红,十三陵的山黄杏、白梅子,下口村的海红杏;海淀北安河的玉巴达、水晶杏、串铃、红火燎眉子;门头沟龙泉务的香白杏、骆驼杏,火村的红杏;平谷的北寨红杏;延庆张山营的鸭蛋白等。
产自顺义北石槽一带的铁吧哒还有一段传闻轶事。早在明末清初,这里的杏就以色鲜味美而闻名京城,到了清雍正年间被钦定为“御杏园”,皇帝还派了一位钦差前去管理,所产杏专供宫廷享用。据传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至此,闻香巡杏,品尝之后,顿觉口舌生津。于是,特将所食鲜杏御封为“铁吧哒”(满语译为最好的杏)。门头沟龙泉务的香白杏则是慈禧太后的最爱。据传每年夏至的前一天,龙泉务的果农都要选优质两筐香白杏送至宫中。慈禧太后从夏至这天开始,每天用膳后必吃几个龙泉务香白杏,以为消食。
早年间,京城的水果品种很少,而杏是入夏后上市最早的水果。每到农历四月底,为了使杏树上的果实长得个儿大,果农们便先采摘一些不成熟的小青杏儿,弄到城里叫卖。因不太熟,味极酸,俗称“青杏儿”或“清水杏儿”。其吆喝声为:“水杏儿来,不酸不要钱咧!”一些妇女、儿童多喜食之,但常常被酸得呲牙咧嘴,仍乐不可支。农历五月初,杏子渐熟,京城街头卖杏的小贩便多了起来,其吆喝声为:“又甜又大的杏儿来,酸了管换,不甜不要钱咧!”这时叫卖的杏儿个大且甜,小贩们多以“酸了管换”做保证,由此吸引不少胡同里的人前来购买。当时最有名的是巴达杏,个儿不算大,果肉薄,但是极甜,只是搁不过三两天就软了,所以卖得便宜。其叫卖的吆喝为:“烂杏儿,叭哒吧嗒嘞!”由于杏的时令性较强,属热物,不易久存,所以京城果局子里卖的较少,多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用担子挑着一筐筐红的、白的、黄的杏叫卖。那一声声清脆的吆喝,成为京城农历五月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杏字,在老北京的地名中也能找到痕迹。京西有个知名的杏石口路,东起四环路,西至五环路,其得名正是缘于与之相对的一处名为杏石口的隘口,早年间是去往八大处的必经之路。
据《石景山区地名志》载:“杏石口位于石景山区东北部,万安山东南延伸的山口处,该口北依万安山麓,南靠万安山的山端小丘——巨山北麓……传说古时,万安山口两侧多为杏树,故名'杏石口’。又因山口处曾设有杏市,故又曰杏市口,就连附近的村庄,都曾因此而名之曰'南杏(辛)庄’,'北杏(辛)庄’了。后杏树横遭砍伐,山口两侧只留大石其状如杏,故又名杏石口,并一直沿称至今。”
杏石口东面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历史上曾是唐剎古道,穿过杏石口,北到香山,西到八大处,游人多,香客多,都从这条古道穿行。1935年京城开通了最早的5条公共汽车线路,其中之一的4路便是从东华门经西直门至八大处,走的就是这条路,并设杏石口站。1956年将土路建成沥青路,因西望杏石口而称“杏石口路”。(户力平)